第100章 華夏劇變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青弋漁夫字數:3880更新時間:24/06/26 17:21:37
高衡搖搖頭道:“軍師,呂宋來的僑民參軍熱情高漲,我能理解,但是也不能這麼幹,這裏面我瞭解過,有很多工匠、先生、商人等有特殊才能的人,一股腦都進入軍隊並不是好事。”
成子龍拱手道:“是我欠考慮了,還沒想到這一層,這樣,我回去之後,再進行一輪篩選,將他們編成一個營。”
高衡道:“這就對了,竭澤而漁可不好,目前我們的人口還在增加,我們能將陸軍兵力恢復到三個旅的水平就行,算上水軍,四個旅的兵力足夠了,至少,以我們目前掌握的地盤,有這麼多兵力,是足夠了。下一步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發展生產,造銃造炮,擴充產能,武裝軍隊。”
崇禎十六年的年底,諒山府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首先是人口方面,隨着吸引人口政策的不斷實施和呂宋拉瓦格僑民的不斷涌入,到年底,諒山府的人口已經達到了近二十五萬人,這個規模遠超當初預計的十八到二十萬。
主要原因是大明局勢嚴重惡化,大量人口南逃,所以難民人數大大增加,兩廣地區的承載能力有限,正好諒山府這邊有政策,還能得到人頭費。地方官府直接一股腦就把難民全部發往諒山府,這才導致了諒山府人口的飛速增加。
二十五萬人口遠遠不是極限,每個月都有不少人口涌入。當然,目前來說對興華軍是好事情,還有大量的土地需要人去開墾耕種,以諒山府的幾個城池和土地的承載力,五十萬人口沒有問題。
對於一府之地來說,人口增長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土地和糧食,只要土地和糧食夠,那麼人口就會不斷增加。例如明代的蘇州府,巔峯時期的人口達到了兩百多萬。諒山府這種地方當然是不能跟蘇州府相比的,畢竟蘇湖熟天下足。可是五十萬人口綽綽有餘,高衡和成子龍還有軍衙的衆人估算過,如果擁有五十萬人口,他們就能再組建至少兩三萬精兵。
到了十二月底,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技術研究所在宋應星的帶領下,於蒸汽機的研製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本來,高衡跟宋應星約定是一年時間拿出一個樣品。但是在宋應星和上百名工匠夜以繼日的攻關下,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弄出來第一臺樣品。
這當然也和高衡的提示分不開,畢竟高衡有着四百年的見識。後世不論是上學還是參軍的時候,只要是去博物館參觀,總能見到各種蒸汽機的樣品,所以宋應星雖然有了草圖,但並不完善,經過高衡的各種提示和點撥,宋應星等於是直接省去了空想和發明的時間,這樣蒸汽機的研製進程才大大縮短。
當然,對於這個問題,宋應星是提出疑問的,高衡畢竟是一個武將,聽說以前就是個民夫出身。蒸汽機這種東西可是宋應星耗盡了幾十年的心血才想出來的東西,怎麼高衡一看草圖就把蒸汽機的原理給說明白了,並且在很多宋應星都沒有想到的地方,高衡卻有各種奇思妙想,這讓宋應星百思不得其解。想要開口問,又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只能將其理解爲高衡是紫微星下凡,無所不知。所以說科學的盡頭就是玄學,這句話不無道理。
其實蒸汽機的最大問題就是煤炭,想要讓蒸汽機完美的運轉起來,耗炭量是非常驚人的,雖然華夏從宋代開始已經有了成熟的煤炭開採和冶煉技術,但是比起工業革命的耗炭量還不算什麼。
好在,安南北部本來就是煤炭儲備量相當豐富的地區,技術研究所所在的脫縣附近,興華軍就已經發現了質量上乘的煤礦。加上在和安南人及荷蘭人的作戰當中,興華軍抓到了數千戰俘,這就是最好的開採煤礦的勞動力,有了這些人的加入,煤礦開採和冶煉的進度大大加快,每天都有大量的煤炭送入技術研究所。
有了人力和物力的全面支持,蒸汽機的研究進程大大縮短也就可以理解了。當宋應星邀請高衡去觀看樣品的時候,高衡幾乎興奮地跳了起來。這就是他想象中的蒸汽機,當鍋爐燒開,帶動齒輪和機械臂往復運動的時候,高衡知道,諒山府將要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了。
他當即要求宋應星對這臺原始的樣品進行改進,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較爲成熟的產品,可以投入到火銃火炮和鎧甲的生產之中。實際上,蒸汽機只是動力來源,要想把蒸汽機投入到生產之中,還需要一整套的生產設備。
比如最簡單的衝壓板甲,就需要一套模具,將鐵片衝壓成興華軍需要的形狀,還有銅釘也需要用衝壓模具來進行製造。這一套模具的生產就非常消耗時間,但是一旦模具製造完畢,利用衝壓機的機械效能,就可以晝夜不停製造鎧甲,生產速度和效率比起人工會成倍提高。
不僅如此,高衡還要把蒸汽機應用到銃管的生產之中,衆所周知,銃管最關鍵的生產步驟就是鑽孔,怎樣將一根鐵棒鑽成空心管,是非常關鍵的地方。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對鐵板進行卷板加工,但是連接處以明代的焊接工藝肯定不能做到盡善盡美,這樣生產出的火銃質量不會好到哪裏去,耐久度也很差。
或者也可以選擇跟火炮一樣的鑄造模式,這也是明代普遍的銃管生產方法。使用模具將鐵水進行澆灌來製造銃管,但是這樣打造出來的火銃在硬度和韌性上是比較差的,還是存在耐久度和這樣那樣的質量問題。
作爲後世的特種兵,對槍械的瞭解早就已經貫穿到了高衡的腦子裏。他明白整體成型才是最好的方案,也就是後世最常使用的冷鍛工藝,用深孔鑽將一根合金棒直接打孔,變成槍管。但是這種方案在工業革命之前以古人的力量是絕不可能實現的,可現在不同,興華軍已經擁有了蒸汽機,有了蒸汽機就可以對火銃工坊進行改造,建立冷鍛工廠。
冷鍛設備的外表不起眼,但是技術等級很高,需要非常好的控制力才行,銃管的捶打和鑽孔需要同步,如果錘頭速度不一致,銃管就會變形,形成不規則的圓形。
當然,在現在這個時代,是不可能有合金棒材的,也不需要對銃管內部進行膛線加工,現在的火繩槍或者燧發槍實際上都是滑膛槍,這樣的話大大降低了生產難度,以興華軍的科技實力,用非合金棒材來製造銃管,可以實現。
只要去除棒材內部的氣孔和缺陷較多的外皮,使用深孔鑽頭連接在蒸汽機的動力傳送裝置上,以機械之力推動鑽頭旋轉運動,就可以對鋼棒進行打孔。再以四個黃銅製成的錘頭,在機牀旋轉裝置慢速旋轉的情況下均勻敲打毛坯,不斷將棒材拉長,最後拋光外表面,進行防鏽處理後,就可以達到滑膛槍的使用要求。
如果是按照後世生產步槍機槍的標準來進行要求,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爲那需要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大量的工業基礎去支持,要知道,在後世,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連步槍都生產不出來,生產的廠家也都是有着百年歷史的知名企業。但是在十七世紀中葉,一個用手工就能打製火銃的時代,一旦使用機械之力,將會讓興華軍使用的火銃質量提升數個臺階。
崇禎十七年一月底,各種各樣的消息從四面八方彙集到諒山府。因爲興華軍在對安南軍和東印度公司作戰中取得的一系列勝利。讓這兩股勢力暫時都失去了干預興華軍發展的本錢,尤其是鄭氏朝廷,經過這一戰之後可謂是元氣大傷。
這種消息即便是想瞞,都是瞞不住的,阮氏和莫朝幾乎同時得到了鄭祚領兵吃了敗仗的消息。這就像是一針強心劑注入了兩方統治者的心臟,兩支軍隊蠢蠢欲動,不斷向着鄭氏朝廷的邊境地區集結,這可把鄭主弄得焦頭爛額,拆東牆補西牆,兵力是捉襟見肘。
爲了給前線補充兵力,他只能將國內的駐防部隊調往前線,如此一來國內的兵力又不夠,只能強行徵召,進行擴軍,又在國內引起了一波反彈,民衆怨聲載道。
所以鄭氏朝廷至少在一兩年內是絕對不敢找興華軍的麻煩了,不僅不敢找麻煩,還要祈求高衡高擡貴手,不要出兵攻打鄭氏的地盤,否則,鄭氏軍隊三面作戰,根本就頂不住。
東印度公司那邊要應對西班牙人的威脅,半年到一年之內也不會染指興華軍,這還是建立在他們能戰勝西班牙人的基礎上,如果荷蘭人敗了,就更加沒有威脅了。這對於高衡和整個諒山府來說,都是利好消息,他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時間。軍隊的訓練需要時間,武器的列裝需要時間,糧食和其他一切的生產都需要時間,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諒山府就能發展到一個遙遙領先周邊任何勢力的地步。
二月初,從廣西傳來消息,李自成在中原成立了大順政權,可以說,流賊自此以後,搖身一變,成了正規軍了。
“將軍,將軍,你看,最新的情報。”成子龍拿着一封信件來到軍衙,遞給高衡道。
自從難民轉運工作開始之後,高衡就有目的地把哨探隊的人分出一部分,讓陸濤用錦衣衛的方法進行訓練,在運送難民的途中安插到廣西地方上去,爲興華軍蒐集來自大明方向的情報,所以,高衡得知這類消息非常及時,基本上可以做到跟方震孺同步,沒有延遲。
高衡將信件快速瀏覽了一遍,嘆了口氣道:“李自成建立大順,改元稱帝,恐怕下一步就會盡起三軍,包圍京師了,從我們連續幾個月蒐集的情報來看,北方明軍基本上已經崩潰了,長江以北除了京師之外基本上已經全部落入李自成之手,這也是難民不斷增加的原因。”
成子龍道:“如果京師被大順攻佔,恐怕華夏就會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又一個南北朝的時代恐怕要開啓了。”
高衡搖搖頭道:“軍師,我看未必。”
成子龍道:“將軍的意思是?”
“你恐怕忽略了一股重要勢力,關外還有大清國呢。”高衡道。
成子龍帶着有些質疑的表情道:“將軍,這恐怕有些危言聳聽了吧。大清國再厲害,也不過就是金人建立的異族政權,在關外小打小鬧可以,入關搶掠也行,但要說大江山坐天下,這恐怕不太可能吧?李自成一旦滅了大明朝,華夏形成新的統一政權,光靠金人那點力量,怎麼會是大順百萬大軍的對手。”
成子龍頓了頓道:“況且,大順新建,軍隊氣勢如虹,清兵避其鋒芒還來不及,難道敢主動求戰?”
高衡抿了抿嘴脣,他總不能告訴成子龍,事實上未來就是大清的了天下。其實在當時人們的眼中,他們並不認爲滿清是巨大威脅,一個異族勢力總共也沒多少人口,八旗軍說起來嚇人,實際上總兵力也不過就幾萬人,剩下都是僕從軍。
要知道,當時大明的人口已經有上億,一個區區幾十萬上百萬人口的勢力怎麼可能統治大明。不用怪當時的人們這麼想,就是後世史學家分析,也是覺得滿清不過是撿漏,僥倖在一片石地衝突之中戰勝了大順軍,隨即摧枯拉朽推平了北方,然後集結北方的力量,收攏明軍降兵當做馬前卒,攻下了整個華夏,所以成子龍有這種思維不奇怪。
高衡道:“我們拭目以待吧,大順雖然成立,但這羣人本質上是烏合之衆,草臺班子而已,成不了事的,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最後大清國撿漏也說不定。”
“若是這樣就糟了。”成子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