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否極泰來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公子許字數:3137更新時間:24/07/04 05:41:31
皇后蘇氏看着房俊時眸光如水,在燈燭的反映之下煜煜生輝,心底滿是感嘆。
她雖然出身不算顯赫,但武功蘇氏也是關隴一脈,其父曾在太宗年間任職祕書丞,算是中層官員,自然知曉那些勳貴豪門的祕辛。她剛剛嫁給李承乾的時候,便在宮內宮外聽聞房俊的種種傳聞,簡直如雷貫耳,但無論哪一種,大抵都是“紈絝子弟”“率誕無學”“不當人子”子類。
甚至連皇子都敢打,簡直驚碎蘇氏的三觀,功勳之子便可以這麼囂張嗎?
及至後來,成親之後的房俊似乎一夜之間改邪歸正,在太宗皇帝的寵溺之下大放異彩,官階爵位亦是青雲直上,短短幾年之間便由一個“敗家子”成爲年青一代的佼佼者,驚掉一地下巴。
由於房俊自始至終站在李承乾這邊,不遺餘力的扶持、支撐,尤其是關隴兵變之時與李靖一內一外,剪除叛逆、維繫正朔,確保李承乾地位不失,使得蘇氏見識到房俊勇武謀略可與李靖這樣的軍神不遑多讓之能力。
再到今日,聽着房俊深入淺出的將當下局勢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愈發驚歎怪不得當年太宗皇帝亦要讚賞一句“此子有宰輔之才”的話語……
女子較弱,最是崇慕英雄,如此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的當時豪傑當面,怎能不心旌搖曳、泛起崇拜驚歎之感呢?
……
李承乾到時未曾注意自家皇后的神色,他喝着茶水,蹙眉聽着房俊剖析局勢,連連點頭。
末了,他聽出房俊言中之意,問道:“二郎之意,是要在將來徹底改變國策?”
房俊謝過皇后斟茶,頷首道:“倒也說不上徹底改變,正如微臣方纔所言,如今大唐周邊無強國、無敵國,尤其是遼東三國的隱患徹底剪除之後,國策重心自然而然要轉向國內。如今雖然已經初現盛世之輪廓,但距離真正的盛世還有一段距離。好在咱們神州大地上的華夏子孫最是勤勞聰慧,只需國家政局穩定,給他們三五十年發展的時間必然使得經濟穩穩上升一個臺階,從前隋末年民不聊生百業俱廢的廢墟之中徹底走出來。到那個時候,‘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盛世景象將會在帝國大地上出現,縱使千年萬年之後,華夏子孫亦會記得陛下之仁政。”
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賦予這個種族聰慧、堅韌的性格,無論面對何等災難、困局,從不會輕言放棄,更不會將自己的命運交由虛無縹緲的神佛蒼天,而是奮起抗爭、不懼犧牲,始終相信人定勝天。
只要能夠掙脫黑暗的政治、混亂的局勢,勤勞聰慧的人民便能夠在一片廢墟之中創造出燦爛的盛世景象,重新屹立於世界之巔。
這期間固然有數之不盡的艱難困苦,有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要噼斬尖銳密佈的荊棘,但勝利的那一條或早或晚,終會到來。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概莫如是。
李承乾聽着房俊言語之中繪製出的宏偉藍圖,忍不住心生嚮往,感慨道:“‘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呀……怕是上古三王之時,亦不曾有過這般富庶生活吧?超越古之賢王,不知道需要多少年呢。”
他從亂局之中屹立不倒,終於如願以償的坐上皇位,除去心頭竊喜之外,亦有如山一般的壓力。而巨大壓力之來源,在於李二陛下當初的不信任,認爲他是個懦弱之人,不能做好帝國皇帝。因此,只要他施政稍有錯誤,“仁和”年間比不上“貞觀”年間,必然遭受無窮無盡的非議。
朝野上下會張口閉口“先帝英明”,早已窺破李承乾乃無能之輩,若是換了更爲聰慧的晉王執掌帝國,必然比現在強上千倍萬倍……
所以李承乾迫切的需要得到朝野上下的認可,承認他這個皇帝做得並不差。
而想要得到這份認可,只能通過政績去換取。
如果將來當真有一天帝國能夠如房俊詩句之中描述的那般景象,想必今日反對他之人,到時候皆啞口無言了吧?
而等到他萬年之後,於九泉之下與父皇相見,也能拍着胸脯驕傲的問一句:“父皇您看孩兒這個皇帝做得可還行?”
只要想想那一天的到來,李承乾都覺得渾身舒泰、神清氣爽……
好在他迅速從幻想當中醒悟過來,沉聲道:“就如二郎所言,只要眼下叛軍平定,咱們便重整國策、梳理內政。一方面加快發展基礎建設,一方面穩定西域爲帝國爭取更大的戰略緩衝地帶,咱們君臣一心,定然能夠開創盛世,青史彪炳。”
房俊放下茶杯,搖頭道:“雖然國策由外向內轉變,放棄開國之初的擴張策略,但並不意味着軍隊徹底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而是在放棄擴張的同時愈發注重掠奪,且掠奪的方向由陸地轉向大海,畢竟與陸地動輒以年計數的遙遠路程與巨大的靡費相比,海上掠奪的效率實在太高。”
絲綢之路便是大漢帝國向西域各國掠奪的一條黃金道路,但是自漢朝鑿空西域開始,後面歷朝歷代能夠完全掌控西域的時間卻少之又少,是那些朝廷、大臣意識不到絲綢之路吸納、掠奪來的財富嗎?
並不是。
重點在於西域太過遙遠,與中原王朝的路途太過艱難,想要維繫這樣一條數萬裏長的道路,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太過龐大,難以維持投資與收穫之間的正比。
迫不得已,只能放棄。
但是大海不同,只需要有一支無敵於海上的船隊,然後沿着大陸海岸設置好補給基地,那麼縱使萬里、十萬裏之外,亦可在水師的控制之下,沿海諸國的財富將會沿着無數條航線所繪製的財富之路匯聚至大唐。
另外一點,當下大唐的疆域已經無限龐大,受限於交通、信息、人口等諸多條件,即便有再多的土地也無甚大用,沒有精力去開發的土地卻要派駐大軍駐守,取之何用?
除去滿足一些野心家的面子之外,還會將帝國硬生生拖垮……
不過他也提醒道:“以海外至物資開發國力,乃是千秋萬載之根基,但掠奪回的金銀礦產只能充實陛下的內帑,以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式拉動經濟,卻不能直接流入民間,否則必然會造成巨大的通貨膨脹,物貴錢賤的後患是帝國絕對不能承受的。”
然後,他不得不向李承乾、蘇氏這兩口子普及一下什麼叫做“經濟”,什麼叫做“通貨膨脹”,以及“貨幣”的本質與用處……
從真正意義來說,“錢”是最沒用處的,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再多的錢也救不活一個窮困的國家。真正有用的是物資,糧食、鋼鐵、木材、布料、茶葉、瓷器……錢幣是作爲各種物資平衡流通之用處而存在。
相比於後世,大唐爲何落後?
不是因爲大唐的國庫收入少,而是因爲大唐的物資極度貴乏,這受困於極其低下的生產力,絕對不是錢幣的多寡能夠彌補,甚至過多的錢幣會造成整個帝國經濟系統的全面崩潰。
畢竟無論在哪一個年代,貨幣都會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絕大部分的人都嚴重缺乏貨幣的支配權,而當物價飛騰,絕大部分缺乏貨幣的人就會陷入徹底的貧困。
當累死累活賺取的錢卻不能保證吃飽,那絕對是要出大問題的,長此以往,就會引發一場自下而上的變革……
他提醒李承乾:“自東漢以來,三國兩晉南北朝連年征戰,國計民生早已凋敝不堪、衰落至深淵谷底,即便前隋一統南北,但周邊胡族虎視眈眈、戰亂頻仍,亦是征伐不斷、空耗國力……直至眼下,才算是邊疆平穩,待到平定叛軍,可稱政局和順,乃是四百年來神州大地上少有的能夠集中舉國之力發展內政是良機,因爲國計民生早已跌落谷底,起點很低,正所謂否極泰來,只需陛下與大臣們勵精圖治,制定正確之國策,必然能夠使得國內局勢煥然一新,短時間內便可取得長足之進步。”
有些時候,“國運”這個東西是玄之又玄的,看不見、摸不着,但誰也不否定它的存在。
每當“國運昌隆”,各種國策之施行便水到渠成,仁人志士層出不窮,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彷彿得上蒼之卷顧、祖先之庇佑,一舉奠定百年國勢。
可若是沒能在“國運昌隆”之時抓住這玄之又玄的時機,任憑機會熘走,那麼“天予弗取,必遭災殃”……
李承乾以往從未自這個角度去看待天下大勢,此刻得了房俊提醒,仔細一想,頓時眼前一亮。
正如房俊所言,自東漢傾頹、三國鼎立,國內便盜賊蜂起、戰火連綿,百業俱廢、民不聊生,西晉雖然短暫統一,但也只是形式大過實質,況且司馬家得國不正、朝野上下各懷機心,也沒出幾個像樣的皇帝,等到晉室南渡,北地更是淪爲胡族牧場、一片腥羶,再後來南北朝割據並立,既相互攻伐又要外御胡虜,華夏戶口相比兩漢之時十不存一。
隋文帝雖然一統南北,但邊疆各處胡族興起,屢屢入寇,掠奪人口蠶食疆土,使得隋朝中樞疲於應付。隋煬帝雄才偉略,卻也好高騖遠,修運河、徵遼東,窮奢極欲、窮兵黷武,將隋文帝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家底折騰一空,神州大地烽煙四起,剛剛恢復不久的民生再遭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