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以命相博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公子許字數:2736更新時間:24/07/04 05:41:31
    對於臨行之時丘行恭保證死守函谷關的話語,宇文士及已經顧不得是否相信,此時他只想趕緊返回潼關將鄭仁泰有可能反水之事告知,而後緊急籌謀,今早反攻長安,而不是等着萬事俱備。

    此時各方準備還不充分,驟然反攻的難度極大,成事概率極小,殊爲不智。但若是一直延誤下去,等到滎陽鄭氏反水,洛陽失陷,整個潼關以東全部淪陷,退路盡絕,那可就不是勝敗的問題了,動輒全軍覆滅、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他只是叮囑了丘行恭幾句,便乘坐馬車出了函谷關,直奔潼關而去。

    甚至顧不上身在孟津渡的尉遲恭……

    ……

    孟津渡口,渡河的部隊依舊浩浩蕩蕩,各式舟船往來與河面之上,輪流不歇的將山東私軍一批一批運過黃河,而後略作修整,開赴潼關。

    尉遲恭日夜堅守在渡口,不敢稍離,來自於洛陽下游黃河之上的戰報一封接着一封的送抵此處,令他可隨時掌握水師之進度,並依此做出攔截之方略。

    沿河攔阻的方式的確使得水師進程緩慢,但這令尉遲恭心中不安,認爲水師有可能是故意爲之。

    直至昨日傳來消息,水師船隊抵達滎陽一代黃河水域,忽然駐足不前,令他這股擔憂愈發濃烈。

    到了今日,晌午已過,最新的戰報送抵,水師居然還未離開滎陽段黃河河道……

    大事不妙啊。

    戎馬半生、作戰經驗極其豐富的尉遲恭看着營房牆壁上懸掛的黃河水道輿圖,目光駐留在滎陽城,心中已經不再是猜測、擔憂,而是認定水師必然將對滎陽展開攻擊。

    滎陽鄭氏乃是山東世家之中的中堅,傳承久遠、實力雄厚,即便募集大量青壯編組私軍支援潼關,若面對水師的勐攻不顧一切死守滎陽,未必沒有一戰之力。

    甚至只要鄭仁泰擺出玉石俱焚之氣勢,水師極有可能不會於滎陽一地泥足深陷,爲此折損精銳,耽擱時間。

    可問題在於……鄭仁泰乃至於其身後的滎陽鄭氏,會想着與水師決一死戰麼?

    大慨率……不會。

    滎陽乃是鄭氏祖庭之所在,城池方圓數百裏皆是其勢力範圍,家族經營數百年方纔有今時今日之底蘊、成就,萬一決一死戰的最終結果是玉石俱焚,則傳承至今的滎陽鄭氏極有可能闔族覆滅,傳承斷絕。

    即便沒有死絕,根基盡失、元氣大傷的滎陽鄭氏,還如何立足於山東?

    這個風險,鄭仁泰不會承擔,也不敢承擔。

    因爲有可能成爲家族的罪人,這是比死還更難接受的結果……

    所以據他推測,一旦水師做出強攻滎陽的架勢,滎陽鄭氏極有可能屈膝投降,歸附東宮,脫離出山東世家之序列,從而使得滎陽一地盡歸水師掌控。

    如此,水師的水陸兵馬則可以順着運河源源不斷抵達洛陽,洛陽失陷乃遲早之事。

    待到洛陽失陷,函谷關直面水師之兵鋒,未必能夠堅守。

    而函谷關失陷,潼關以東之屏障蕩然無存,面臨的便是水師與東宮六率兩面夾擊,縱然此刻潼關蝟集了不下於十萬兵馬,但孤立無援、退路盡斷的局面之下,覆滅只在頃刻之間,絕無僥倖之理……

    目光在輿圖之上往來巡梭,半晌之後才頹然發現,想要破局,方法只有一個。

    提前發動反攻,賭一把……

    這令他極爲沮喪。

    原本信心滿滿的依附於晉王,希望憑藉山東、江南、關隴三地門閥之合力,重現先帝當年“玄武門之變”之故事,逆而奪取、建功立業,使得自己順勢登上軍方第一人的崇高地位,且封建一方,子孫傳承不絕。

    卻不料時至今日,距離敗亡已經越來越近……

    “來人!”

    “大帥有何吩咐?”

    “傳令下去,從現在起優先將糧秣輜重運過河來,軍卒兵馬稍後!”

    “喏!”

    親兵得令,趕緊退出,向河對岸傳達命令。

    “報!大帥,蘇將軍回來了。”

    尉遲恭眉毛一挑:“讓他趕緊過來!”

    須臾,風塵僕僕的蘇加徵袍未解,大步入內:“大帥!”

    尉遲恭頷首,與其一併入座,問道:“局勢如何?”

    蘇加喝了口茶水,吐出一口氣,面色凝重道:“不容樂觀……雖然大帥早有準備,末將奉命沿途攔阻,也的確延誤了水師的行進,但總感覺水師並未全力以赴,一路行來穩穩當當,看上去不肯爲了衝破咱們的阻擋而折損太大,但末將卻認爲他們是故意如此,好像根本不在意能否阻截山東私軍渡河。”

    聽到自己麾下最爲親近、器重的將令與自己一般看法,尉遲恭再無半點遲疑,斷然道:“別管水師了,即刻收攏部隊,咱們下午啓程,返回潼關。”

    蘇加愕然片刻,忙問道:“這是爲何?無論如何,洛陽總要守住的。”

    洛陽若失,三門峽天塹將落入水師手中,再不能阻擋其威震天下的船隊抵達潼關,局勢將會徹底糜爛,即便潼關坐擁十萬大軍,也只能爲團團圍困,被動挨打。

    尉遲恭嘆氣道:“滎陽鄭氏怎肯冒着闔族覆滅之風險與水師決一死戰?若沒有那等勇氣,面臨水師勐攻,滎陽失陷乃是必然。而一旦滎陽失陷,水師便可水陸並進攻略洛陽……咱們拿什麼守洛陽?既然洛陽失陷亦是遲早之事,還不如趕緊返回潼關,另作謀算。”

    除去明知不可爲而不能爲之,他還有另外一層擔憂,原本依附於晉王成爲晉王手下軍隊之領袖,一旦將來成就大業,必然是軍方第一人,獲益無數。

    可若是危急關頭自己沒有身在潼關,便等於被排斥於晉王一系的權力中樞之外……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無論勝敗。

    更何況他此番前來孟津渡只帶了數千人,麾下數萬虎賁如今可都在潼關,他都是他賴以生存的家底,豈能任憑其操之於旁人之手?

    是生是死,是勝是敗,他都必須身在潼關……

    蘇加對此一知半解,但嚴格執行命令,也顧不得一路日夜兼程渾身痠痛,起身道:“末將知曉,這就聚攏兵馬。”

    尉遲恭頷首,看着蘇加走出去,忍不住幽幽嘆了口氣。

    時至今日,若說他心中沒有一絲後悔,自然不現實,原本預想之中的晉王登高一呼、羣雄響應的局面沒有出現,十六衛大將軍雖然各自按兵不動,但明面上卻一一宣誓效忠,使得晉王面臨之局勢無比險惡。

    但他也知道,若想博取豐厚之利益,就必須立下不世之功;若想立下不世之功,便只能劍走偏鋒,面臨艱難險阻、衝破生死劫難。

    世間之事,哪兒那麼多的水到渠成、一路坦途?

    如今各個讚揚當年李二陛下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就大業,然而卻都忘了,當年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二陛下面臨的又是何等險絕,那種動輒一敗塗地、死無葬身之地的危厄,至今思之,尉遲恭依舊心驚肉跳。

    若非邀天之幸,豈有之後的貞觀一朝?

    如今,局勢與當年幾乎一般無二,都是瀕臨絕境,都是退無可退,都是決死一戰。

    既然當年李二陛下能夠“邀天之幸”,誰又敢說今日的晉王不能?

    都說“天命所歸”,誰有知道這天命到底歸於誰……

    盡然已經退無可退,大不了便是殊死一戰,將勝負生死,皆寄託於天命而已。

    左右不過是以命相博罷了。

    ……

    數千人的部隊聚攏起來並不滿,半個時辰之後,蘇加便入內通稟已經聚攏完畢。

    尉遲恭下令將所有糧秣輜重裝車,部隊生火造飯。

    用飯之後,全體啓程,護送着這些糧秣輜重趕赴潼關,置於餘下一些行動遲緩、尚未渡河的山東私軍,他也懶得去管,勝敗不在這麼點人,反倒是糧秣更爲重要,說不定局勢惡化之時,便只能死守潼關,靜待轉機,到那個時候,每一顆糧食都將成爲決定勝負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