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 民族傳承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公子許字數:2829更新時間:24/06/26 15:39:54
    貞觀十七年冬天的雪覆蓋了整個關中,一場又一場的大雪使得朝野上下驚憂萬分。

    所幸京兆府連續幾年不計回報的投入,使得關中附近的民舍不斷得到加固與修繕,加上上下官員不敢有一絲一毫懈怠,各地稍有險情便上報至應急處理衙門,關中各地的駐軍會在各級官員的指派之下迅速予以救援,正五十年一遇的災害天氣居然並未造成多少損失。

    民舍得以保全,倉儲之中又足夠的存糧,賑災糧食可以及時發放,百姓便不至於流離失所食不果腹,又有誰願意撇家舍業淪爲流民呢?

    固然安南運回來的稻米遠遠不及關中本地所產糧食好吃,可到底能夠填飽肚子……

    當天災也無法令勤勞的華夏人民屈服,那麼締造一個輝煌的盛世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百姓家中有糧、手中有錢,過年的時候自然會買上酒肉好生犒勞一頓辛勞了一年的自己,順帶着也會滿足孩子們的小小心願,扯上幾尺布給孩子們添上幾件新衣服,精美的糖果也買上幾斤,各式各樣的小吃也會喂進孩子的嘴裏。

    老人慈祥的笑容溢滿了臉上的皺紋,孩童清脆稚嫩的笑聲響徹街巷山野,濃濃的年味兒便飄蕩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有些時候,幸福如此簡單。

    然而這簡單的幸福,卻來之不易。

    因爲在這闔家歡樂的背後,是朝野上下的官員們勤政愛民清正廉潔,是北疆西域的兵卒在冰天雪地之中戊守邊疆,是水師船隊穿梭海上剿滅海盜打擊敵國……

    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負重前行。

    每一份寧靜與幸福背後,是無數人默默無聞不求回報的付出與犧牲……

    *****

    過年的流程是繁瑣而冗長的,尤其是對於那些詩禮傳家的世家門閥而言,更是一絲一毫不能懈怠。

    出外遊學的子弟、在外經商的族人,無論隔着多遠,只要能夠返回家中,哪怕是跋山涉水亦要回家過年。從古至今,春節便象徵着團圓、幸福、闔家歡樂,哪怕僅只是爲了回家給父母親長看上一面,磕一個頭,也從不畏懼路途之艱難。

    到了臘月二十八,隨着身在外鄉的子弟紛紛回家,便有成羣結隊的孩子戴上形狀兇狠的面具,跳着奇怪的舞蹈,一家一家挨門挨戶的穿堂過院,此之謂“驅魔”,意在祛除疫病。

    當然,春節最重要之儀式,便是祭祖。

    到了年三十,無論皇室宗親亦或是世家門閥,甚至於黎民百姓販夫走卒,都會在這一天將家中最豐盛的食物擺上供桌,燃上三柱清香,表達對於逝去祖先之緬懷與祭奠。

    哪怕再是山野之間的懶漢,也不會忽視掉這樣一個儀式。

    自三皇五帝而始,“孝”之一字便是華夏民族傳承當中的精髓,慎終追遠乃是華夏民族獨特之文化,表現在永世不忘自己的傳承血脈,世世代代都會在重大節日的時候祭奠先祖,乞求先祖護佑子孫安康、後裔繁昌。

    相對應的,但凡子孫有一些了不得的成就,都會焚香禱告敬告先祖,讓先祖因子孫而驕傲。

    反過來,若是做了一些神憎鬼厭不齒於人的缺德事,則會心驚膽顫,唯恐祖宗怪罪……

    這就是華夏的傳承,也是骨子裏的信仰:祖先血脈,高於一切。

    至於神明?

    用時拜一拜,無用時束之高閣……

    房玄齡帶着幾個兒子在祠堂內舉行了盛大的祭祖儀式,而且今年又添了新人,房菽、房佑兩個小子也能夠蹣跚學步了,牽着父親的手平生第一次參加了祭祖儀式。

    這種血脈傳承的大事,自然要在孩子幼小的時候便深植其內心,使其在生長的過程中不斷鞏固,最終會成爲血液裏流動着的信仰。

    世代傳承。

    祠堂裏祖先的牌位高高在上,香案上貢品豐盛,香燭繚繞,兩個小子在這肅穆的氣氛中居然不哭不鬧,瞪着亮晶晶的大眼睛好奇的大量一切,板着小臉兒居然很是乖巧。

    待到祭祖之後,便是闔家上下的團圓飯。

    雖然自春秋戰國之後便被稱爲“禮崩樂壞”,但是在這個年代裏依舊有着太多的講究,世家門閥爲了彰顯其尊貴之地位更是如此。

    男女不同席便是諸多禮法其中之一。

    房家也遵循着這樣的規矩,畢竟是普世價值觀,標新立異的結果不是得到大衆的贊同,反而會招致無休止的質疑與指責。但是在除夕這一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族讓婦人一同入席。

    房家亦是如此。

    房玄齡夫婦坐在主位,接下來三個兒子依次落座,三個媳婦再其後,即便是家中的妾室也有資格入席。除夕不比平時,新春佳節總歸是要快樂一些,房玄齡也卸去了一家之主的架子,舉杯講了幾句祝福的話兒,便邀請兒子、兒媳們一同飲聖。

    別人也就罷了,出身於世家門閥的蕭淑兒簡直誠惶誠恐。

    她最是瞭解世家門閥的規矩,公爹與兒媳同坐一席就已經“大逆不道”了,眼下居然舉杯痛飲,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闔家歡樂不分彼此的氛圍,也的確更加令人感到輕鬆,心生歡喜。

    這可是當年的宰輔之首啊,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更有這無與倫比的聲望,《字典》刊行於世更是將房玄齡推上了當世大儒的地位。能夠得到這樣一個公爹的認可,作爲一個妾室來說又是何等的榮幸?

    故而宴席上的氣氛非常輕鬆愉悅,婦人們也都多喝了幾杯,一個個兩頰染紅,喜氣洋洋。

    一頓飯吃完,天色已經完全黑了下來。

    窗外一朵朵煙花升騰而起,在半空中炸響,各式各樣的煙花在夜幕之中綻放,絡繹不絕的鞭炮聲響徹長安城的每一個裏坊,每一處角落。

    房俊坐在花廳的窗前,手裏握着一杯熱茶,看着佈滿整個長安夜空的煙花,心裏不禁感嘆一句:這才是過年啊!

    連煙花都不能肆意燃放的春節,自然沒有了那種普天同慶的熱烈氣氛,還能剩下多少年味兒呢?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百姓的生活一年好過一年,然而有些傳承在血脈裏的東西,卻漸漸流逝在那種所謂的富庶優渥當中。

    過年不許燃放鞭炮,端午被別人搶先搶先申遺,九九不再登高,中秋不再賞月……反倒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洋節”大行其道,在年輕人當中越來越紅火,趨之若鶩。

    傳統文化的沒落,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當孩子們拿着玫瑰花向不止一個女孩兒公開示愛,然後攜手共赴酒店,當平安夜滿街的蘋果,一對對少男少女卻迫不及待的開了房間……華夏民族傳承幾千年的優雅與堅強,被某些人編織出來的放縱與自由徹底湮滅。

    結果便是崇洋媚外大行其道,凡是別人的都是好的,凡是自己的都是糟粕,年輕人幾乎喪失了是非對錯的起碼判斷。

    異族的彎刀鐵騎堅船利炮未能截斷我們的傳承,卻將要毀在所謂的“文化開放”之下……

    當一個民族失去了文化優越感,固然再是富裕,也距離滅亡不遠了。

    身旁的金勝曼依偎在窗前,兩隻眼睛亮閃閃的盯着外頭時不時騰空而起的煙花,不可遏止的震撼流露而出,且不斷的張開紅脣,發出一聲聲讚歎。

    在新羅王宮裏長大的真德公主,何曾見過這等絢爛璀璨之顏色?

    一旁的蕭淑兒便覺得好笑,挺着大肚子,笑問道:“以前沒見過燃放煙花?”

    金勝曼的眼睛捨不得從漫天煙花當中收回,下意識答道:“倒是見過,只是沒見過一下子燃放這麼多。”

    長安城中但凡婚喪嫁娶,如今都時興燃放煙花,可是如同除夕夜這般滿城皆放煙花的盛大場面,卻是她見所未見。

    蕭淑兒便說道:“你每見到一朵煙花升空盛放,都代表着咱們家的庫房裏又多了幾貫銅錢,煙花燃放的越多,咱們家的收入便越是豐厚。”

    金勝曼愕然回首,不可置信的看了看蕭淑兒。

    這滿長安城的燃放煙花,又與咱們家有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