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8章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浪得虛名字數:2727更新時間:24/06/26 15:31:48
靈寶,地處黃河南岸,東接陝州(今三門峽)往西不足二百裏則是西安的大門潼關重鎮。
去年秋,在掃平百旺部後吳三桂和馬科奉命從安慶駐防洛陽,而後在年前李巖調整布局下令吳三桂提兵西進駐防陝州,而就在數日前李巖在動手打朝邑前又傳令二人遣兵馬再西進,進駐靈寶待命。
吳三桂知道此事賊軍正同朝廷在和談,這個時局是最敏感的,局勢也是最多變的,所以李巖令大軍西進都符合當下的戰略調整。
靈寶距離潼關只有不到二百裏地,北鄰黃河難依羣山,地勢險峻且狹窄,重要的時候這裏已到賊軍的勢力範圍,可謂是終於正面相對了。
在跋涉幾日後吳三桂和馬科部抵達靈寶駐防,兩人麾下嫡系兵馬並不多,卻全是百戰精兵,而其在長江平亂時補充不少降兵,大差不差加一起有個七八千人,兵力雖不算強盛,但膽子卻不小,畢竟後方還有幾個爵爺率領的數萬主力呢。
這個時代信息滯後,但在常宇上位之後非常重視信息的及時性,各部隊之間及和京城之間都設置了快速聯絡通道,及軍方驛站,相互之間保持密切聯系,常規情報三百公裏內也要在一日內送至,加急的八百裏內一日必達。
李巖和吳三桂等人雖分手不同防線,相隔千山萬水好數百裏地,但之間但凡有軍情最遲一日半必達。
比如數日前李巖傳令吳三桂提兵西進,僅大半日就從蒲州傳到了陝州。
吳三桂和馬科剛進駐靈寶當天,那邊又有軍情送來,李巖突襲朝邑得手。
閃電一擊下了一城,本是大喜之事,可吳三桂和馬科接到這個軍情後臉上未見喜色甚至還逐漸凝重起來。
兩人久經沙場論經驗論智略均不下李巖之下,此時正值談判期間李巖突然發兵進攻,雖然不知具體爲何,但顯然有事生變。
原本兩軍隔河對峙局面比較明了,談的好話握手言和,談不好再幹,可這突然一擊立刻便將平衡打破,局面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甚至有可能會突然就全面開戰。
難道京城那邊談崩了?
不可能吧,若談崩了,這邊不可能沒收到消息,而且若真全面開戰了,常宇必定親臨前線就輪不到李巖給他們傳令了。
李巖只是傳了軍令,卻並未說詳述什麼。
可牽一發動全身,李巖那邊雖首戰大捷,但接下來極有可能就亂了局面,吳三桂和馬科不敢大意,特別是他們現在就和賊軍勢力接壤,之間無所屏障,那真的是說幹就能幹起來。
爲此,吳三桂傳令斥候往西偵查,要盯着潼關賊軍的一舉一動,而官兵斥候很快就通賊軍的探子遭遇,不過雙方並未發生實質衝突,以盤豆鎮爲界限,相互驅逐相互滲透,很顯然官兵西進駐防靈寶也讓潼關的賊兵感到不安。
進駐靈寶兩天窩還沒捂熱呢,蒲州突然來了急令,進攻潼關!
擦!吳三桂和馬科當場就被驚出一身汗。
潼關是去往西安的大門,這是要全面開戰了!
而且,潼關是兵家必爭的重鎮,賊軍那邊防守的可謂銅牆鐵壁滴水不漏,僅靠自己這兩支數兵馬絕無可能攻的下來。
若說野戰,吳三桂手下關寧鐵騎可以吊打對方,攻城……可真不行。
好在李巖這次說的比較詳細。
原來李過竟然出其不意也玩了個夜襲,竟將河津給圍困了,弄得李巖救也不是不救也不是,最後索性不救,你不是圍我河津麼,那我就圍你潼關。
原來並非真的攻打潼關,而是圍魏救趙,吳三桂和馬科相視一笑!
只是,他們這點兵力還不足以讓賊軍感到壓力,或許起不到圍魏救趙的作用,這還得要後方主力推進過來。
於是吳三桂立刻令人快馬急傳後方的大部隊,急行軍西進,同時令前方斥候放出空擋,讓賊軍探子滲透過來,不着痕跡的讓他們偵查到官兵大軍推進的舉動。
而後,兩人商議之後,吳三桂率嫡系坐鎮靈寶,馬科則率部繼續往前推進至盤豆鎮,從而驚擾潼關的賊兵。
盤豆鎮就是後世姑縣鎮,距離潼關不足百里地,基本等於就是其眼皮底下了。
果不其然,官兵開始集結兵力西進的情報很快被潼關的賊軍細作探得,然後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李過跟前,李過此時並不在潼關,而是在大荔!
李自成被俘之事弄的他內心恐慌不已,而後朝邑城破更是令其心驚,這個時候他尚無法確認李自成是否被擒,亦不知李巖爲什麼要動手。
但無論是李自成是否被擒,他都不允許朝邑城丟了,這將對賊軍形勢大大不利,若和談,他們籌碼就會被壓的死死的,若談和失敗,那更壞了事。
所以李過決定必須立馬反撲將大荔奪回來。
不過也就在此時腦海靈光一閃,或許李巖此時就在等着自己去反撲呢。
他奪取朝邑僅僅是拔除眼線麼?或者單純的奪取籌碼?
後邊沒有更深層的企圖麼?
根據情報所述,李巖出動至少三千餘兵馬渡河突襲,這也是朝邑城屯兵的極限,但若自己傾盡大荔兵馬去圍攻,還是有很大把握奪回來的,但隔河就是李巖的數萬主力,他豈能視而不見。
他應該就等着自己傾兵而來。
朝邑城這個時候絕對不是那麼好奪回來的。
既然如此……
我何不將計就計,出其不意!
於是他令麾下最勇悍的兩個猛將,羅虎和馬寶前往韓城調動周邊數縣近八千兵力在凌晨時突襲對岸的河津縣城,先破了河岸防線然後順利圍城,本應立刻功臣,但他卻授意羅虎,不急,小火慢燉。
沒錯,李過的終極目標絕對不是打下河津,他是要李巖遣兵前來救援。
他要施以調虎離山之際,只要李巖分蒲州兵馬打援河津,他則會親自坐着大荔傾其兵馬反撲朝邑,下河津,收復朝邑,這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李巖你不是向來以智謀過人而著稱麼,今兒就稱量你一下,看你能否識破我的意圖,李過對自己這個靈光一閃非常的滿意,好久沒玩這麼高層次的戰術了。
河津。
秦鬆旺此時苦不堪言,卻也愧疚非常。
李巖在投誠常宇之前是以軍師幕僚身份待在賊軍中的,他可以出謀劃策亦可以參與指揮作戰,他其並沒有自己的軍隊,而秦鬆旺也只是個隨從,簡單來說是親兵或者家將,高亓則是賊軍的一個小頭目手底下有那麼上百號人,在太原大戰時拉來數千賊軍跟着李巖一起投誠朝廷,而後南征北戰學的一身本事也立下赫赫戰功,成爲李巖嫡系心腹。
李巖奉令駐防黃河後,被常宇推薦爲黃河總督,總理黃河防務,秦鬆旺作爲他的心腹之一則被派往最北線的河津駐防,這裏雖不是首當其衝,卻異常重要,因爲兩軍細作斥候多避開正面防線從此處流竄入境,就連常宇上次去對岸撒歡都是從這邊迂迴的。
且,對岸就是賊軍佔領的韓城,根據情報顯示至少有兩千兵馬。
秦鬆旺兵力雖稍勝卻也不敢掉以輕心,這是他跟着李巖學到的經驗:小心駛得萬年船,在進駐河津後便着手鞏固防務,因爲經常有賊軍的細作人馬在夜間從這裏登岸過境,甚至繞城襲擾偵察,少則十餘,多則數十上百,一開始僅靠官兵的夜不收驅逐狙擊,但畢竟夜不收的職務是偵察情報,防務還得守城兵馬來幹。
於是秦鬆旺也黃河岸邊挖了壕溝防線,有觀察哨有狙擊點,常規駐兵五六百人,專門用來狙殺攔截那些明目張膽竄過來擾事的賊軍,這也算是河津城的外圍防線。
……………………
感謝書友投票支持,手裏有票的朋友順手投個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