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舌戰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吃紅薯不字數:4857更新時間:24/06/26 15:01:13
    次日。

    府衙,墨香館、打砸文人當事人雙方,堂內還有請來的書商,方臨跟着劉掌櫃在其中,以及其他落魄守舊文人代表。

    當然,最多的還是看熱鬧的百姓,如方家人、西巷衚衕裏的人、桂花嫂、董祖誥、徐闊老等等,都來了。

    “肅靜!”

    蒲知府一拍驚堂木,沉聲道:“今日的斷案辯論大會,這便開始吧!你們兩方當事人先說說罷!”

    墨香館、打砸文人當事人雙方,頓時開始陳述,一方說跟風售賣《忠義水滸傳》,不過是響應朝廷,實乃合情合理再正常不過之事,對方打砸鋪子犯法,要求賠償;一方說朝廷並無明文,應當按照太祖時法令,對墨香館給予嚴懲。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知府大人,我這裏有一個案例可供參考。”

    落魄守舊文人代表中,代宗啓與仲宗典對視一眼,起身開口:“正德年間,有一李姓進士,因爲過失貶官服役,寫了一部《剪燈餘話》,你道這《剪燈餘話》寫的是什麼?寫的是志怪傳奇,道的是當下時政,抒的是一腔不平,豈把朝廷放在眼裏?子不語怪力亂神,果然,一經刊行,讀書人皆以爲有辱斯文,更有人斥爲邪說異端,禍亂人心……景隆二年,李姓進士亡故,本該落葉歸根,然‘議祭於社,鄉人以此短之’,因一本通俗,連鄉里父老都看不起他。”

    “那個穿青衫的少年,你叫什麼名字?”蒲知府好像真不認識方臨似的。

    “我就覺得通俗不好,容易教壞小孩子。”

    莊育清起身,他是真心反對通俗的,早有準備出來挑錯:“《忠義水滸傳》,書名中帶了‘忠義’二字,但我橫看豎看,上看下看,從全書中卻全然看不到忠義二字,若論忠義,怎麼也輪不到那羣反官府反朝廷的反賊啊!就說書中李逵,動不動就說‘要去砍皇帝老兒的腦袋’,這豈是忠義之舉啊?”

    “未曾。”

    他說到這裏,看向那羣文人:“你們說,是否是這個道理?”

    蒲知府看了此人一眼,並未說話。

    當然,也只是竊竊私語,場中仍是以反對通俗的聲音爲主。但即使如此,也激怒了某人。

    場外百姓聽了這話,關注點卻不在忠義二字上,而是都在想‘砍皇帝老兒腦袋,這麼刺激的麼’?有些想看,卻不好說,紛紛竊竊私語。

    何況論派系,蒲知府還和那些復古派不是一路人,自不會幹這種高風險、無收益的事情。

    他既然讓開堂辯論,自然是有態度傾向的,傾向於開放通俗,爲官嘛,和朝中保持一致總沒錯。

    “這麼一說,是不能讓通俗售賣啊!”

    “是啊,助長歪風邪氣,人心不古了都!”

    畢竟,你都不是百姓,都不是我們中的一員,那我們還有必要聽你指手畫腳麼?

    “好,你有什麼想法大可說一說,不要怕恐衝撞了前輩,今天咱們就是要暢所欲言的嘛!”

    “未有。”

    ‘不好,不能讓他們敗壞了這大好局勢。’

    “不急,多聽聽,兼聽則明嘛!”蒲知府說着,目光掃去。

    仲宗典心中暗道一聲,見李公孺謹慎並不出言,只好自己出面將局勢拉回來:“知府大人,雖然京師督查院、應天國子監刊發《忠義水滸傳》,但朝廷現下並無明確開放通俗法令,既然沒有這般法令,那就應該遵循太祖之法判決。”

    這羣落魄守舊文人,紛紛大度點頭,臉上滿是勝券在握、讓一讓後輩的寬容笑容。

    見到這一幕,臺下一些人的反應,卻是極有意思。

    在這一點上,這些落魄守舊文人和蒲知府是不同的,此事若是不成,也不會清算他們這些小人物,反而成了,就有巨大名聲,說不得還能藉此進入大人物視線,妥妥低風險、高收益的事情。

    畢竟響應中樞,就算出問題,也有京師督查院、應天國子監在前面頂着,橫豎有功無過;反而,逆風頂上,真照着太祖律法判了墨香館,那將朝廷置於何地?中樞要不要跟着判罰京師督查院、應天國子監?不論對錯,那種行爲都是和朝廷對着幹,不知分寸。

    聽到這些聲音,有書商急了,起身開口道:“也不能這麼說,通俗也全非全部不好,就如京師督查院、應天國子監刊印的《忠義水滸傳》,開篇就有‘宋公明者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詔安,專圖報國’,這不是教人忠義,又是什麼?”

    畢竟,在他們看來,一個半大少年能說出來什麼,就算是支持通俗的,他們也有信心,三言兩句就給對方忽悠瘸了,讓此人對通俗深惡痛絕。

    他此言說得精妙,暗暗裹挾民意:人家李姓進士的鄉親父老,都因爲一本通俗,看不起李姓進士,在場府城百姓若是不貶低通俗,反而贊同,豈不是境界連那些鄉下農人都比不上麼?

    果然,就有府城百姓意識到這點,出言對通俗駁斥。

    他這話態度強硬,一時竟起到了些反效果,尤其是他張口閉口‘你們百姓’,將自己與百姓割裂開,這更激起不少場外百姓的逆反心理,讓竊竊私語聲更大了。

    “此言差矣。”

    方臨見蒲知府看過來,頓時心頭一跳,果然,下一刻,自己被點到。

    ——所謂《五倫全備記》,就是之前提過,叫人爲子看了便孝,爲臣聽了便忠,提倡愚忠愚孝,歌功頌德的,書中的確有五倫楷模,但語言陳腐,形象乾癟,毫無意趣可言,按方臨評價就是一坨大便。

    ‘不過,眼下這形勢,我也不好親自下場,還是得找人……’

    蒲知府使了個眼色,頓時有書商會意跳出來,但這些落魄文人早有準備,又在剛纔佔據先手優勢,而書商一方並無準備,又是一盤散沙,紛紛三言兩句就被駁倒。

    “可有功名?”

    “大人,可能斷案了?”仲宗典又是駁倒一人,聲音中帶着些得意問道。

    蒲知府頓了一下,又道:“伱身無功名,代表百姓,最能聽到真實聲音;你未曾加冠,尚未成年,若有錯處,也可說得一句童言無忌,不知者無罪嘛!”

    “大人,小子名叫方臨。”

    方臨在劉掌櫃身後,默默看着,發現這些文人的確厲害,能言善辯,而書商一方也的確差了些意思。

    “可曾加冠?”

    榮才林看到這般的‘愚民’,神情激動喝道:“豈有此理!當真豈有此理!看這歪風邪氣,將好好的百姓都帶壞了。那《忠義水滸傳》有什麼可看?你們百姓要看,就應該聽我的,去看《五倫全備記》,這才是經典。”

    “不錯。”

    ‘如今形勢顯而易見,京師督查院、應天國子監能夠刊發《忠義水滸傳》,說明復古派處於下風,這個時候,我斷不能火中取栗。’

    ……

    桂花嫂抿了抿嘴;劉掌櫃、董祖誥也是忍着沒笑出聲,竟然有人如此輕視方臨,知道接下來有好戲看了。

    方臨聽着,也是覺得蒲知府是個妙人:‘蒲知府的確有趣,不是將我拉出來,就管殺不管埋,先以無功名,將我定義爲百姓,又以未加冠,定義爲少年,童言無忌……如此瘋狂疊甲,也算是讓我可以暢所欲言了。’

    “那小子就說了?”

    方臨首先看向仲宗典:“小子孤陋寡聞,卻也聽聞京師督察院、應天國子監,乃是朝廷中樞,天下楷模,如何不能代表官方意見?若不能代表,我等百姓空口白牙,就能代表官方意見了麼?”

    他雙手一攤:“沒這個道理嘛!小子竊以爲,朝廷袞袞諸公所做之事,必有全盤考慮,若只因爲暫無明文,就對抗朝廷,豈非是藐視朝廷,不遵法度?”

    衆人聽着紛紛點頭,的確是這麼個道理,當下大夏朝廷還是極有公信力的。

    仲宗典怎敢背上‘藐視朝廷,不遵法度’這口大鍋,更不可能堂而皇之說朝廷袞袞諸公遭奸人矇蔽,若是公開說,那真是前途無亮了,只能顧左右而言他:“小兄弟,你卻是不知,開國初年,太祖明文禁止,言‘除神仙道扮、義夫節婦、孝子順孫、勸人爲善及歡樂太平不禁外,餘者皆禁,但有非所該載者,交有司論處’。”

    “此一時彼一時也。”

    方臨駁斥道:“開國初年,百廢待興,當時時代背景下,太祖自然要禁絕娛樂,讓百姓專心生產……如今,在陛下、朝廷袞袞諸公領導下,已然臻至盛世,情形大爲不同。足下可是對陛下、朝廷袞袞諸公信不過,以爲放開通俗,就會壞了這煌煌盛世?”

    仲宗典自不敢說‘對陛下、朝廷袞袞諸公信不過’,只能道:“自然不是,只是……只是……”

    只是如何,磕磕絆絆,一時卻是有些說不下去了。

    “哼,小兒詭辯。”莊育清站出來:“這是太祖之法,祖宗之法不可廢!”

    “哦?”

    方臨向莊育清看去:“京師督查院、應天國子監,乃是朝廷口舌,代表陛下意思,閣下忽略世情變化,只是一口堅稱祖宗之法不可廢,是欲陷陛下於不義乎?”

    這口鍋更大,莊育清自不敢接,訥訥無言。

    方臨駁倒此人,又主動看向下一人——代宗啓:“閣下說的《剪燈餘話》,小子不才也曾讀過,其中有一篇《長安夜行錄》,說的是小販妻子被寧王強搶霸佔,其中卻有一幫御用文人,爲主子粉飾罪行,以此欺壓平民,掩蓋事實,致使顛倒黑白,是非不分,豈不荒唐?”

    “我曾聽聞,貪官官官相護,閣下以此書舉例,輕之賤之……唉!”

    他沒說下去,只是搖搖頭。

    對方之前裹挾民意,此刻方臨同樣在裹挾民意,百姓對貪官恨之入骨,聽了《長安夜行錄》故事,自然對爲惡人張目的書生深惡痛絕,此時代宗啓還沒說話,就被罵聲淹沒。

    “此人必然是被戳中心聲,正是書中那般只知文過飾非、歌功頌德的讀書人。”

    “是啊,要不然怎麼會說《剪燈餘話》的壞話?在我看來,此人心思惡毒,就是想禁絕這類書,好讓咱們都只能去看他歌功頌德的屁話。”

    “如此說來,通俗還真是不能禁。”

    ……

    場外聲音開始反轉了!

    方臨氣勢如虹,繼續看向下一人:“閣下說《忠義水滸傳》並不可看,只有《五倫全備記》,才是經典?”

    “是。”榮才林昂首挺胸,承認道。

    “我卻也讀過閣下作品,對其中一篇,至今記憶猶新。”方臨突然道。

    “哦?竟還讀過我的書,你這小兒……不錯。”榮才林居高臨下淡淡點頭,評價道。

    “閣下《忠孝節義傳》一書中第十二篇,講的是一個父親得了痔瘡,兒子爲之舔舐,這日,舔舐之時,父親放了個屁,兒子不以爲意,深吸一口,曰‘此乃五穀之香也’……”

    方臨還沒有說完,場外已然是嘔聲一片。

    “嘔~噁心死我了!”

    “可不是,沒想到這個濃眉大眼的,竟然寫出來這種噁心人的書?”

    “可不能禁通俗啊,不然,咱們以後就只能看這種東西了。”

    ……

    “你你……”榮才林聽到這些聲音,差點沒氣暈過去,激動之下,口吃毛病都出來了:“此至純至孝,豈是你、你這小兒可懂?”

    “是麼?我只覺匪夷所思,思之令人發笑。父母得病,有病看病,尋醫問藥就是,舔舐之舉,豈非耽誤病情?我實是不懂,此是純孝之舉,還是以孝之名,沽名買直?”

    “你……我……”榮才林氣得說不出話。

    可卻阻擋不了方臨繼續說下去:“若是前者,我只能說此人愚蠢,其情可憫;若是後者,那此人就是爲名聲,置父母不顧,如此不忠不孝,說實話,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你你……啊!”榮才林指着方臨,既不能承認自己是蠢貨,更不能承認自己是不忠不孝厚顏無恥之人,激動之下,兩眼一翻,竟然暈了過去,被擡走。

    “小友過了,榮兄《忠孝節義傳》倡議忠孝,教人向善,流傳甚廣,功德無數……”看着隊友一個個被駁倒,李公孺儘管謹慎,也只能起身出言。

    “如《忠孝節義傳》那般作品,倡導愚忠愚孝,不知變通,好心也成了壞事,難道這也值得提倡?不過是流傳愈廣,荼毒愈深,大害我大夏百姓。”

    方臨說到這裏,頓了一下,看向場外:“小子竊以爲,百姓自有分辯作品好壞的能力,一部通過億萬黎民百姓檢閱,流傳後世的作品,才是真正傳世佳作,至於那些不管多麼荒唐,只管以文爲刀,助紂爲虐,爲一己私利,閉着眼睛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之作品,終究會被歷史掃進垃圾堆。”

    “對此,我只有一句話相送。”

    他目光在那些落魄守舊文人身上一一掃過,陽光下,清越開口:“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此言振聾發聵,全場寂靜一瞬後,隨即爆發歡呼。

    “好!”

    “這小少年說得好啊!”

    “對,一本書好不好,咱們還不會自己評判麼?要讓這些人來指手畫腳。”

    ……

    “那是我兒子!”方父、方母激動地對身邊人連聲道,收穫大片羨慕目光。

    田萱雙頰紅彤彤的,望着臺上一眨不眨,看着方臨彷彿在閃閃發光。

    ……

    ‘此子不錯,很是不錯,這次我可是欠他個人情了。’

    蒲知府想到一開始,點名方臨,不過是想挽回頹勢,沒想到,竟能得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

    ……

    “好小子!”劉掌櫃那麼大年紀,也是被說得熱血沸騰,跟着周圍書商一同拍手叫好。

    ……

    “方兄,恭喜了啊!”

    董祖誥看向堂上的方臨,暗道:‘錐處囊中,其末立現,今日這一場舌辯羣儒,可真是精彩!’

    ……

    “過癮!痛快!”徐闊老狠狠一拍巴掌,尤其是最後那個環顧一圈,說出‘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簡直太他娘俊了。

    ……

    辯論結束,勝負瞭然,蒲知府順勢宣佈結果:“打砸墨香館文人,對墨香館掌櫃賠償,自今日起,城中允許售賣通俗,再有打砸阻撓者嚴懲不貸!”

    百姓聽聞無不叫好。

    ……

    這場辯論的影響,至此還遠未散去,茶餘飯後爲城中百姓津津樂道,一句‘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將榮才林罵暈,一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讓那些文人羞慚無地自容,不知爲多少人反覆提及。

    尤其是,在不久後的將來《三國演義》面世,書中情節聯繫今日場景,舌戰羣儒等等名場面,更是跟隨《三國演義》流傳出去,傳出淮安府,爲時人津津樂道,爲史書所記,在青史上留下一段趣談。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