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5 章 雙重含義,絕品傳世佳作
類別:
玄幻奇幻
作者:
張亦安字數:2081更新時間:24/06/26 14:58:49
“好詩!不愧爲詞師弟,隨口吟誦便是絕品的傳世佳作啊。”
就在他人還都在品味詞宋所吟誦的詩詞時,趙禮荊以及顏聖書院的幾名學子個個拍案叫絕。
“此詩詞首句寫景,亦寫事,寫出了七國聯軍共同圍剿大周王城的態勢,一個“壓”字,渲染了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雙方實力的懸殊危急形勢,並借日光顯示軍隊的威武雄壯。”
“次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鬥的殘酷。時值深秋,萬木搖落,角聲滿天,本來就是鼓聲,戰鼓雷鳴,激勵士兵奮勇殺敵;塞上燕脂,夜紫凝,寫塞外的泥土在晚霞映襯下凝成胭脂色,暗示戰士流血犧牲。接着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
‘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爲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只是這‘臨易水’卻不知何意,易水之河本屬燕國,此戰並未與易水有交集。”
趙禮荊像是在自問,也像是在詢問詞宋,不過這種疑惑只持續了瞬間,他便繼續開始解析下面的詩詞。
“‘霜重鼓寒聲不起’。天寒霜降,戰鼓聲沉悶而不響亮,而‘聲不起’一詞,更是將戰場的殘酷和悲壯推向了高潮。戰士們在寒風中奮勇殺敵,但鼓聲卻顯得如此微弱,彷彿連天地都被這悲壯的氣氛所感染,無法再發出更響亮的聲音。
“最後兩句,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這兩句詩將戰士們的忠誠和英勇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爲了報效國家,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種豪情壯志和忠誠之心,讓人深感敬佩。“
“詞師弟,此詩真乃傳世佳作,每一句都充滿了力量和情感,讓人深受感染。”
趙禮荊說完,營帳內再次響起了掌聲,這掌聲不僅僅是給詞宋的,也是給逐步解析,並告知詩詞之意的趙禮荊。
“當然,若是詞師弟的詩詞所表達的意思僅僅有這些,雖可以稱得上是傳世佳作,但卻稱不上絕品。”
趙禮荊的聲音再次響起,營帳內再次安靜了下來,他們的目光都盯着趙禮荊,並豎起了耳朵,想要聽一聽他接下來的解析。
“此詩不僅僅是在寫我們七國聯軍,同樣也是在寫大周王城,若是將大周王城守軍作爲此詩主角,這首詩的
意境將會更上一層樓,才可稱得上是絕品。” 趙禮荊此言一出,營帳內的衆人頓時瞪大了眼睛,他們都沒想到趙禮荊竟然會有這樣的解讀。 “趙師兄,你是說這首詩詞不僅僅是在寫我們,同樣也是在寫大周王城?”
“沒錯。”趙禮荊點了點頭,“你們仔細想一想,這首詩詞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是不是既可以形容我們七國聯軍,也可以形容大周王城?”
衆人聞言,頓時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們開始仔細回想詞宋的詩詞,以及趙禮荊之前的解析,漸漸地,他們發現趙禮荊說得確實有道理。
這首詩詞既可以形容七國聯軍的威武雄壯和悲壯豪情,也可以形容大周王城的堅守和不屈。黑雲壓城,甲光向日,既可以形容七國聯軍的兵臨城下,也可以形容大周王城的危在旦夕。
角聲滿天,塞上燕脂,既可以形容戰場的慘烈,也可以形容大周王城的悲壯。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既可以形容七國聯軍的夜襲和浴血奮戰,也可以形容大周王城的堅守和頑強抵抗。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
最後兩句詩,既可以理解爲七國聯軍將士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也可以理解爲大周王城將士爲了守護家國而不惜犧牲生命的決心和信念。
這種雙重解讀,讓這首詩詞的意境瞬間提升了一個層次,也讓人對詞宋的才華和趙禮荊的解析能力佩服得五體投地。
“趙兄,你的解析真是太精彩了!”
“沒錯,趙兄真是才思敏捷,讓人佩服!”
營帳內響起了陣陣讚歎之聲,趙禮荊的解析讓這首詩詞煥發出了新的光彩,也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受益匪淺。
“諸位是不是搞錯了?我只是賞析詩詞之人,真正厲害的,是詞師弟,並非我。”
此言一出,衆人也反應了過來,他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詞宋,眼中充滿了敬佩和驚歎,詞宋竟然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寫出如此詩篇,足以看出其是多麼才華橫溢。
“趙師兄的詩詞賞析能力,詞宋是真的很佩服。”
詞宋對趙禮荊拱手道,他沒有想到趙禮荊竟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將詩詞中的意境和情感剖析得如此深刻,更是將詞宋暗含的意思也一併都解讀了出來,這份能力並不是一般人能夠擁有的。
“詞師弟,你的詩詞才是真正的佳作,我只是借花獻佛而已。”趙禮荊謙虛地說道。
趙禮荊謙虛地說道,隨後他便向詞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詞師弟,此事中那句‘半卷紅旗臨易水’中的‘臨易水’究竟爲何意?”
“並未有任何深意,不過只是脫口而出罷了。”
詞宋擺了擺手,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其實此處他完全可以將“易水”二字改爲“王城”,但詞宋並沒有選擇這麼做。在他看來,自己本就是文抄公,若是用了名人大家的詩詞,還篡改他們的傳世名作,這種行爲實屬大不敬。
而且在詩詞的本意之中,易水一詞,乃是借用荊軻刺秦的典故,爲的便是給詩詞增添一抹悲壯的氣氛,表達士兵們壯懷激烈的豪情。
“原來如此,倒是我多慮了。”
趙禮荊聞言,這才恍然大悟,他確實是想得有些多了,只是這“臨易水”三字,實在是讓他有些在意。不過既然詞宋都這麼說了,那他也就不再糾結這個問題了。
畢竟很多詩詞在成詩之時,都是脫口而成,並未有太多實際意義。
“詞百將和趙學士都是顏聖書院學子,也都有大才之人,
今夜有此佳作,又有趙學士的精彩解析,實在是令本世子刮目相看,先前詞先生還想要讓本世子進入顏聖書院學習一段時間,起初本世子還不以爲意,如今看來,是本世子淺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