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八卦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山有意字數:2055更新時間:24/06/26 14:56:07
    至於劉若水叮囑的,要在劉家那邊下點功夫的事情,周文倒是頗有些不以爲然。

    周文與劉家的合作,拋開劉若水的關係不講,其實是劉家對周文的需求要多一些。

    沒有周文,三大家到現在也不可能輕易就弄出個鋼鐵廠出來,而且還是年產優質鋼已經達到兩萬多噸的大廠。

    要知道周文建立鋼鐵廠的時候利用美國經濟大蕭條進行了一番淘寶,在周文和小亨利的精心挑選下,不但以半價的成本購得美國最新技術的鍊鋼設備,而且還從美國招募了一大批失業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導致離石鋼鐵廠的起點就比較高。

    除了合金鋼受制於技術不能生產外(這時期一直到後世,合金鋼的配方和技術都是各個國家嚴格管控的技術機密),其它的優質鋼材都能生產。

    也就是說,只要不是需要高膛壓的大口徑火炮的炮管和專用狙擊-槍的槍管,其它的槍管和炮管都能製造,現在漢陽兵工廠生產的各種槍械的槍管和迫擊炮及100毫米以下口徑的火炮炮管,基本都是從離石鋼鐵廠購買。

    而在以前,雖然漢陽鐵廠號稱民國最大的鋼鐵廠,年最大鋼產量曾經達7.7萬噸,但是,由於鍊鋼技術是採用平爐鍊鋼,鋼材質量就乏善可陳,每一爐出的鋼材質量不一,能夠用於槍管和炮管的是少之又少,製造-槍炮的鋼材還是靠進口。

    而離石鋼鐵廠一開始就引進了一座日產5噸的電爐設備和一座50噸的平爐,在三大家入股之後,又引進了兩座5噸電爐,現在日產平爐鋼50噸,電爐鋼15噸,年產2萬多噸鋼材。

    可以說離石鋼鐵廠的優質鋼材現在就是供不應求,不但漢陽兵工廠需要,等到太原兵工廠獲得復工的批准後,更是潛在的大客戶。

    要知道雖然太原也有個西北鋼鐵廠,但是鍊鋼技術則是十幾年前的水平,鋼材質量比之漢陽兵工廠都不如,用來造炮彈手榴-彈是足夠了,但是造槍造炮就有些勉強了。

    太原兵工廠雖然能造山炮野炮,但是只能仿製日本的老式型號,對炮管質量要求不高,但是帶來的問題就是重量大、射程近、精度差,用於之前的內戰是足夠了,但是將來要與日軍對抗還是差了不少。

    在歷史上的太原會戰中,晉軍一共調用了10個炮兵團200多門75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但是面對射程和精度都遠遠超過自己的日軍炮兵,根本就不是對手,加上思想保守、戰術落後,等到會戰結束後,10個炮兵團僅剩下5個團的殘缺編制,而且火炮卻是大多數被損毀和遺棄。

    所以現在的離石鋼鐵廠就是民國鋼鐵產業中的一顆明星,不但能賺錢,還在質量上填補了民國軍工產品的多項空白,在校長哪裏掙足了政治資本。

    嚐到甜頭的三大家又開始醞釀再次增資購進設備,準備進一步擴大離石鋼鐵廠的產能。

    所以周文在這裏面的作用就越發不可替代,這也是劉家人心裏非常明白的一件事,更何況還有一個能夠生產紫清紅藥的藥廠,那更是戰爭時期的緊俏資源。

    所以,作爲在民國能夠混得風生水起的劉家人,不可能不知道這裏面的因果關係。

    對於周文和劉若蘭的親事,劉家家族內出現些不同意見是正常的,畢竟是老牌豪門家族,有些傲氣和自矜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冷靜分析後還分不清輕重,劉家人也就不配成爲豪門大家了。

    何況這又不是政治聯姻,周文和劉若蘭是真心相愛,這種既能成全了自家寶貝閨女的好事,又能牢牢拴住一個有實力有兵權的盟友,傻子才不會同意。

    所以周文現在對劉家就是以不變應萬變,反正老子又沒做什麼虧心事,犯不上就這麼急匆匆去跟人解釋,自己和若蘭相親相愛是自己兩個人的事,也沒什麼需要解釋的,至於上門提親倒是要考慮人選了。

    要娶人家寶貝閨女,這面子和裏子都要給足了。

    正想着這事兒,趙長樹卻是對着周文擠眉弄眼,豎起大拇指道:“這次我老趙對你這個學弟是心服口服了,劉家的千金小姐,就被你神不知鬼不覺給拐到手了,說說,是不是在南京就勾搭上了?”

    周文聽了直翻白眼,這還是那個英武豪邁的白馬將軍?簡直比一個街坊大媽還八卦,而且狗嘴裏還吐不出象牙,什麼拐到手?什麼勾搭上?這是一個學長該說的話嗎?

    當下也不理他,就坐在長凳上閉目養神。

    趙長樹還不死心,這個小子現在也學會悶聲發大財了,劉家可不是什麼一般豪門家族,就是稱之爲皇親國戚也不爲過,在民國社會就是頂尖的存在。

    這種家族裏的千金小姐,哪一個不是被用來作爲政治聯姻的籌碼,你小子不聲不響就把人家的重要籌碼給揣自己兜裏了,那人家還不得跟你急?

    但是周文就是不理他,任他在耳邊絮絮叨叨,趙長樹甚至還語重心長,做出一副是學長關心學弟的循循善誘,但是周某人就是不爲所動。

    其實也不能怪趙長樹太過八卦,而是周文和劉若蘭在一起這個事情實在太過震撼。

    趙長樹敢相信,只要這個事情被曝光出去,保證全國各大報紙的頭條一定會在第一時間大書特書,甚至一些上海和南京的記者也會聞風而動,跑來太原跟蹤報導。

    實在就是因爲三大家在國內上層社會的影響力太大,他們不僅僅是控制了民國的金融界,而且在政治上也有頗多聲望,不說與校長千絲萬縷的關係,就是在政界和軍界都有盤根錯節的關系網。

    對於這些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家族來說,他們嫡系子女的任何一次婚姻都無異於一次政治或是經濟上的聯合和重組,其透露出來的信息都值得那些所謂專家和精英人士研究很長時間,對於他們的競爭對手來說更是一個需要警惕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