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御劍凌霄 第50章 何爲煉氣 何爲築基

類別:女生頻道 作者:來路蕭瑟皆作雪字數:4194更新時間:24/06/26 14:37:05
    (此篇爲作者胡編亂造的修道的基礎知識,屬於娛樂內容,切勿輕信!

    不喜歡看講解和分析內容的可以直接跳到下一章。同步發下一章,算是補償。)

    姬無雙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就一直嘗試用自己已知的三個世界的知識來解析修行的本質是什麼。

    達到築基的方法是煉氣之道。

    那怎麼就算煉氣呢。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就是架構丹田和體內經絡,形成一種炁的運轉體系,讓炁在經脈中流轉,達到隨取隨用的一種狀態。

    那麼炁是什麼,經絡又是怎麼樣來運轉的呢?對道而言,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解又是怎樣的呢?

    姬無雙認爲,道就是混沌的那個點。類似於宇宙大爆發的那個寄點。

    一生二,即混沌生陰陽,也正是所謂的無物不陰陽。

    二生三,這個三就是連接陰與陽的紐帶,也就是“炁”,是物質轉化和溝通的一種媒介,陰陽有了這個紐帶即可化生萬物。

    那麼,何爲道?

    “道”的含義,姬無雙曾經在大考的時候,盜用過道德經裏的解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而上古道德經與之稍有不同,而是:有“物”䖵(kun)成,先天地生。

    這個“䖵”字用的極妙,把陰陽交雜形象的描述了出來。後世的《道德經》把䖵(kun)改爲混,雖然也能解釋的通,但意義已經發生了些許的變化。

    這句話點出:“道”也是“物”的一種。

    那麼“物”的本質又是什麼呢?

    姬無雙來到遊戲中之後有了新的感悟。他認爲“物”是由虛幻的“炁”與實體的“質”融合(䖵合)而成的。

    從中華文化的古字來解析。

    “炁”字:從“旡”(jì),從“火”。

    “旡”在甲骨文與“欠”字同源。

    “旡”的意思是吃飽狀態下打嗝的樣子,“欠”就是沒吃飽狀態下打嗝的樣子。

    “旡”字下加一個火字,意爲人在吃飽狀態下,有了能量這種表現的一種形態。

    那麼解釋下來,“炁”的本質就是:“炁”是一種虛幻的東西,它的表現特徵就像火一樣,是維持生命運轉的一種能量。

    那麼再看“物”的另一部分,實體的“質”。

    “質”古文寫爲“質”。從“斦(YIN)”,從“貝”。

    “斦”,由雙“斤”構成。

    “斤”字在甲骨文是由正反兩個“☇”相交構成。

    “☇”在古文中就是“斧”這個字,也就是斧子的意思。

    古文的“斧”字,從“辛”,從“卜”,表示的意思很形象:上古之時的古人,把木棍的一端綁上石鑿來做成斧頭。

    “斦”的意思就是用兩把斧子反覆的鑿,把物體鑿到粉碎的狀態的這一個動作。

    而“貝”,就是貝殼,是人類最古老的貨幣。

    那麼由古字的構成來看,“質”的意思就是,貝殼在斧子的反覆鑿擊之下產生的那個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顆粒。

    這個最微小的顆粒就是“質”。

    姬無雙上一世學化學時學過,原子是指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中華古文化中“質”概念和它是十分的接近的,而這一概念,中華的古人領先當時的世界數千年的時間。

    那麼解釋下來:

    “物”的組成,就是由虛無的“炁”與這種最小顆粒的“質”構成的。

    “道”也是如此。

    從陰陽來看,質屬陰,相對不變;炁屬陽,相對變化。

    這就和原子的原子核和電子的解釋十分相近。

    就像上一世中學學過的“光”這種物質一樣,它有着波粒二象性。

    這個“波”性就相當於“炁”,相對變化;而“粒”性就相當於“質”,相對不變。

    所以不僅是人及所有的萬物,即使是“大道”、“天道”也都是由陰與陽構成的“物”。

    就像道家的陰陽魚一樣,沒有絕對的陰,也沒有絕對的陽。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極生陰,陰極而生陽,這不是靜止的,而是個動態的過程,這也是“易經”易字的由來和主意。

    也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

    在這一世的遊戲修仙界中,煉氣主修的就是“炁”,煉體主修的就是“質”。

    姬無雙本次天道築基,就是走的煉氣之道,那麼就說煉氣。

    問題也就來了,“炁”與“氣”是一樣的麼?

    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炁”與“氣”本質是一樣的。

    中華的古文化認爲,事物都有“體”與“用”的區別。

    “炁”虛無縹緲,不可捉摸,不可直觀,是“體”;“氣”可見,可觀,是爲“用”。

    就拿空氣而來比喻。

    “炁”就像是冷空氣和熱空氣,雖然人能感覺的到冷暖,但它們並不可見。

    冷空氣和熱空氣交匯,就會形成雲,這跟冬天冷風吹如室內形成的氣霧是一個道理,這個雲和氣是可以看見,可以摸到的,這就是“氣”。

    所以“炁”與“氣”兩者實際是份屬同源,具現卻不相同。

    那麼怎麼才能煉氣築基呢?修道又爲什麼稱是逆天而行呢?

    姬無雙思考了十數年,終於在這方世界施展練氣訣,親身打坐修煉之下,終於有了明悟。

    煉氣,就是將“炁”在人體經絡中的運轉修煉。

    這就講到了人體的經絡,經絡就是“炁”的運轉體系。

    衆所周知,經絡不像人體的心肺肝脾這種實體的器官,它是虛構的。按照西方的解剖學來操作,把人解剖之後,在人的體內是找不到經絡這種器官的。

    它的性質就是之前所說的虛幻的“炁”,而不是實際的“質”。

    中醫而言,人體的整個經絡由“子午大周天”,“卯酉周天”以及“衝脈”構成。

    “子午大周天”,就是“任督”二脈構成的脈絡。

    中華古代武修所謂的打通任督二脈,其實就是打通了“子午大周天”的意思。

    子爲陰,午爲陽。

    “子”對應的是下方的“會陰穴”,“午”對應的是頭頂正上方的“百會穴”。

    “任脈”就是“陰炁”從會陰順着人體前半部分,沿着肚臍一直向上,至胸前,再由面部至百匯這條脈絡。

    “督脈”就是“陽炁”自百匯沿着人體後半部順着脊柱而下,至會陰穴這整條脈絡。

    這個整個閉環就是“子午大周天”。

    而“衝脈”就是任脈與督脈在人體內相互交融的那個類似於“橫切”的面。

    “卯酉小週天”,“卯”對應後腰處的命門,“酉”對應的是肚臍,也就是神闕穴。

    這個由命門穴向兩側水平環繞至肚臍的閉環的面,就是“卯酉小週天”,也就是“帶脈”。

    那麼煉氣所謂的丹田是什麼?在人體的什麼部位呢?“任脈”和“督脈”這些經脈是怎麼形成的?有什麼依據呢?

    煉氣所謂的“丹田”,也就是下丹田。

    其爲萬脈之源,祖竅玄關。

    所以煉氣就是先從下丹田開始的。

    就像“炁”一樣,丹田是虛無的,它不是人體實體的器官,解剖是找不到實物的。

    那麼它在人體什麼位置?又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下丹田”也就是“胞中”,是臍帶在胎兒體內的最末端的那個點。

    位置就在人體頭頂百匯至會陰的連線,與“卯酉周天”這個帶脈的橫切面相交的地方。

    也就是在人體肚臍向內三指的位置。

    要說經絡及丹田的構成,就得從人體由胎兒生長的起始開始說起。

    姬無雙前世上中學的時候學過。

    胎兒是由受精卵分裂而來。

    受精卵是由精子與卵子交匯形成,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混沌的“一”。

    它們相互交合之後,會激活先天的“炁”,在“炁”的催化下開始分裂。

    生成了以卵核“陰炁”爲主的卵胞和精核“陽炁”爲主的精胞兩個細胞,也就是“一生二”。

    卵胞後期會化作胎盤,精胞會生成胎兒。

    而它們之間聯繫交互的紐帶—臍帶,也是“三”。

    胎兒降生的解釋是:作爲“陽炁”的精胞,不斷的通過臍帶吸收卵胞的“陰炁”,然後把“陽炁”對向輸送到卵胞胎盤之中,在母體內達到先天的陰陽平衡,從而瓜熟蒂落降生的過程。

    嬰兒降生之時,胞中這個點所蘊含的炁就被人體的各個部位吸收,從而消失不見。

    胞中之炁散入五臟六腑、奇經八脈,成爲一種既無形又氣散的形態,成了不可見、不可捉摸、不可感知的存在,這就是丹田,也就是這種炁催化着胎兒的成長。

    從解剖的實際來看,臍帶是由一條臍靜脈和兩條臍動脈構成。

    化爲胎盤的卵胞要向精胞輸出“陰炁”,就是通過這條臍靜脈傳輸的。

    而胎兒精胞的“陽炁”是由兩條臍動脈傳入胎盤之中。

    在胎兒生長之初,卵胞中的“陰炁”自“胞中”丹田之處上行,攀升至至高精胞的頭核,也就是“上丹田”元陽之處。

    也就生成人體的前半部血肉及經脈,這就是“任脈”。

    元陽的精核,吸收了“陰炁”,傳出“陽炁”自後腦沿背部而下,至命門和會陰,輸入到臍動脈中回到胎盤中,生成了後半部分的血肉和經脈也就是“督脈”。

    督脈至命門處分爲兩股,左右環抱,鏈接臍帶的兩條臍動脈。這左右環抱着丹田的脈絡即是人體內的卯酉周天“帶脈”。

    在人的體內,“任脈”和“督脈”前後交匯的面,稱之爲“衝脈”。

    想要形象的來表示的話,拿地球而言。

    任督二脈可以看做是地球的前後球體。

    人體自百匯直下至胸間的中丹田,再而下至下丹田,這條直線就像是地軸;帶脈就像是赤道;丹田就是地軸和赤道面交匯的地心;衝脈就像是地球的按照經圈豎切之後的豎切面。

    人體的經脈體系,就是由前陰後陽的任督二脈閉環的子午大周天,陰陽二脈體系的交匯面的衝脈體系,督脈尾端在丹田水平切面的帶脈、卯酉小週天,加由丹田立體構成。

    所以人體內自成一方世界。

    胎兒在母體先天宇宙中生長的時候,也爲後天宇宙做準備。

    在中丹田形成了一個泵站,也就是中丹田處,具象爲心,它的作用是更快地向上方“元陽”上丹田處供給“陰炁”。

    並生成口、鼻、胃、腸等器官。方便胎兒降生進入後天宇宙之後,也可以繼續攝入“陰炁”,來維持生長。

    胎兒降生之初,在母體的達到陰陽平衡過程稱之爲先天宇宙,出生之後稱之爲後天宇宙。

    胎兒降生進入後天宇宙之後,先天的平衡也被打破。

    人體爲了維持陰陽的平衡繼續攝入“陰炁”。沿着任脈至上丹田,然後由上丹田排出“陽炁”,這“清陽之炁”自後背督脈下行至腸腎,化爲濁陽,排出體外。

    人體成年之後,就是人在後天宇宙中達到的一個平衡,可惜這個平衡並不持久。

    但是人還需要繼續通過口鼻攝入能量,這些能量“陰炁”胃腸肺腑,繼續上行,上丹田繼續排出“陽炁”,等到上丹田的“陽炁”全部被“陰炁”所替代至陰滿陽消之時,人也就死亡了。

    這個機制是:人體是陰炁順着任脈上行,排出陽炁順着督脈下行。

    事物從人的口鼻輸入,在內腹生成陰炁,自任脈上行至頂端,替換出陽炁。一部分沿衝脈下行,另一部分沿督脈下行,通過腸腎排出體外,而形成的自然體系下的閉環。

    煉氣!就是要逆轉這個自然的過程。

    正是逆天而行,奪天地之機。

    如何實現呢。

    修士在胞中的丹田之中納入靈石的靈力,這些靈力就化爲陽炁。

    它們一部分由帶脈從背部的下方輸入督脈爲主的陽脈體系,原本這個體系是由上至下排出元陽的陽炁的,現在卻逆轉過來,陽炁逆勢而上至上丹田處;另一部分順着衝脈向上,經中丹田至上丹田處,這兩部分都是“陽炁”上行。

    到了上丹田補充元陽,轉而替換出“陰炁”順着前方的任脈下行,繼而納入丹田,這些陰炁在靈力的催化下繼續生成“陽炁”,來形成一個逆轉的閉環。

    煉氣就是由原本的陰昇陽降,消耗上丹田的陽炁補來充陰炁,逆轉爲陽升陰降,消耗陰炁繼續補充陽炁。

    所以煉氣修道又稱爲逆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