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狗咬狗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北城二千字數:6544更新時間:24/06/26 14:16:48
    “滾開滾開!”

    窸窸窣窣……

    在王仁等人在東洲幫助玉家人傳播大明名聲時,此刻的日本卻亂成了一鍋粥。

    先是足利義持在京都血腥清洗了親明派的貴族,不等日本各國守護做出反應。

    大明討伐足利義持的檄文便傳到日本,得到消息後,足利義持立馬掐斷了京畿之地對佐渡、隱歧的補給,並嚴禁全日本與佐渡、隱歧的大明市舶司進行貿易。

    他的命令下達後,整個日本的局勢瞬間便亂了起來。

    本就不滿足利義持的京極、上杉等家族趁着這個機會響應了大明的檄文,上杉家率本族及姻戚,動員千葉、巖鬆、武田、陸奧、常陸、信濃、上野、相模、武藏、下野、伊豆等地在鄉武士向鐮倉進軍。

    同時,京極家則是和關西許多遭受利益損害的守護聯合,向着北方進軍。

    面對南北夾擊的局面,足利義持決定集結軍隊,先解決北邊的上杉家,再南下橫掃關西。

    他的想法很好,但現實卻十分殘酷。

    除了今川範政、上杉房方、山名時熙幾人響應他,爲他帶來了近兩萬的軍隊,其它各國守護都在爲足利義持掐斷明日貿易而不滿,故此沒有派出軍隊支援。

    算上幕府的軍隊,足利義持手中可用的軍隊也不過七萬人,並且其中四萬還要留守,真正可以調動的只有三萬人。

    然而,幕府之所以能養起這麼多軍隊,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隱歧市舶司上交的稅收。

    如今明日貿易掐斷,如果不能儘快結束戰事,幕府便連軍餉都支付不起了。

    這樣的環境下,足利義持無疑是很着急的。

    整個京畿之地的軍隊被調動,足利義持命令各地軍隊固守,自己帶着三萬足輕向北方進軍。

    “將軍,上杉的叛亂正在從越前南下,斯波家的那羣傢伙根本沒有阻攔他們。”

    敦賀之地,此刻的這裏駐紮着足利義持的三萬軍隊,站在帳篷之中,穿着甲冑的足利義持聽着今川範政的稟告,臉色止不住的難看起來。

    “北邊的道路我記得崎嶇難走,他們是怎麼想着走這條路的。”

    足利義持質問今川範政,今川範政聞言低下頭:“佐渡的明軍與北部的各城都有貿易,很早開始就出錢幫助當地修建道路,憑藉這條道路,上杉家才能從北邊調兵迅速進入越前之地。”

    “混賬!”足利義持聞言痛罵,他早就知道大明來日本貿易不懷好意,如果不是他的父親阻礙,他是絕對不會給大明插手日本國內局勢機會的。

    現在說什麼都晚了,他必須在明軍護送義嗣那個傢伙抵達前,將上杉和關西的叛亂鎮壓,然後才能集中精力去和明軍交戰。

    想到這裏,他開始佈置起了針對上杉家軍隊的手段。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大亂的消息也經過西廠駐日百戶所的傳遞,在八月中旬送抵了南京城。

    “動亂的範圍比我預估的還要大……”

    一處茶樓內,坐在二樓單間的朱高煦掃視着信紙上的內容,隨後將它點燃丟到了石盆內。

    坐在朱高煦面前的是亦失哈和夏原吉,見朱高煦看完信紙,亦失哈便好奇詢問:“殿下爲何不趁這個時候佔據日本?”

    “沒有必要,而且朝廷也沒有精力。”朱高煦搖搖頭,夏原吉也點頭道:

    “當下最重要的還是對西南土司改土歸流,鞏固好在呂宋和舊港、交趾的統治。”

    “雖然這麼說……”亦失哈遲疑道:“也可以趁着這個機會索要些好處。”

    “僅僅一個陸奧的官場,未免太小了些。”

    “貪多嚼不爛,一個官場就足夠了。”朱高煦搖搖頭,並動筷繼續對飯桌上的飯菜吃了起來。

    見他這麼說,亦失哈便也不再說什麼了,倒是夏原吉開口道:

    “這次鄭和帶回的金銀香料,我與郭資去看了看,質地都很好,就是數量太多,起碼三年才能消耗。”

    “新政如果要在江南推行,國庫裏的存項也頂多支撐三年半。”

    “足夠了。”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我並不打算對江南全境動手,而是先從江東六府開始着手。”

    “當下的蘇鬆二府早在前年便已經開始新政,他們的反應並不算太大,我估計其它四府也鬧不起來。”

    “在軍隊面前,所有的陰謀詭計都是紙老虎。”

    他的話落下,夏原吉頷首便是贊同,隨後便繼續道:“貴州的改土歸流進入尾聲,四川和湖廣都得到了不少人口。”

    “蹇義的奏疏裏也說了,四川復墾速度很快,遷徙進入四川的貴州土民,如今大多都已經開墾了二三畝耕地,只要朝廷繼續支持兩年,四川耕地便可突破三千萬畝。”

    “讓他放開手腳幹,不過耕地突破,稅糧也是跟着上漲的。”朱高煦頷首迴應,緊接着詢問亦失哈:“沐春他們什麼時候抵達南京?”

    “大概八月二十四日抵達。”

    “嗯。”朱高煦應下,轉頭看向夏原吉:“明歲北征結束後,我準備在推行江南新政的同時,着手對廣西改土歸流。”

    “這次的改土歸流,我估計會比貴州快不少,但這次要走海路,期間的損耗你和郭資商量好,不要被人魚目混珠。”

    “是……”夏原吉作揖應下,朱高煦見狀也站了起來,帶着他們走出了單間。

    在走出單間時,映入眼簾的是人聲鼎沸的熱鬧。

    佔地不到半畝的二層茶樓座無虛席,朱高煦他們走下了樓梯,走出了茶樓。

    當他們來到街上時,這裏的一草一木讓朱高煦感到熟悉又陌生。

    大樹營鎮,這是朱高煦來到大明朝時,常與王瑄、楊展閒逛的集鎮。

    當初的這裏還只是夯土路,雖然有些民生建設的草棚,人口也十分擁擠,但說到底也不過就是一個鎮子罷了。

    十七年時間過去,這裏的發展比朱高煦想象的還要快。

    曾經的夯土路成了混凝土剷平的水泥路,道路兩旁的屋舍被統一推倒重建,白牆青瓦的門鋪院子林立兩排,來往行人也不是粗布麻衣,而是絹布綢緞。

    遠處,當年朱高煦他們休息的草棚已經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混凝土修建的長廊,不僅能遮風避雨,還不用擔心風一大便垮塌。

    “水泥的產量怎麼樣了?”

    朱高煦看着這一切詢問,亦失哈聞言湊上前低聲道:“全國約三十二萬噸,從業者十六萬四千餘人。”

    亦失哈給出的答案讓朱高煦十分滿意,在人力爲主的這個時代,能產出三十二萬噸低強度的水泥,已經讓朱高煦很高興了。

    按照工部的官道標準,這三十二萬噸水泥,足夠鋪設七百多裏的官道。

    儘管水泥的用處有很多,不可能全部落實到道路修建上,但對大明來說,這只是一個開始。

    一旦火藥、蒸汽機都得到發展和進步,那各項工業產出都會提高,從而幫助大明消化那些當下無法消化的土地。

    “這大樹營鎮上的百姓,還是原來的百姓嗎?”

    朱高煦走在水泥路上,試圖從過往街道中找尋熟悉的面孔,可看了半天都不曾見到熟人。

    “當初衙門徵收土地時,大部分百姓都將土地換錢,搬遷去更靠近外城門的地方了。”

    “現在這裏的百姓,基本上都是後來搬遷進來的。”

    夏原吉的話讓朱高煦沉默了片刻,他以爲是百姓日子變好了,卻不想是換了一批富戶罷了。

    “不過不管怎麼說,百姓日子確實變好了許多,等更換了胥吏,估計負擔會更輕。”

    夏原吉看出朱高煦的失落,連忙出聲補充,不過百姓是否過好了,朱高煦比夏原吉更清楚。

    當下處於大明政策轉型的陣痛期,許多百姓都因爲不適應而過得水深火熱,尤其是還未執行新政的地區。

    不過當下的大明不可能對它們進行蠲免,畢竟陣痛就三五年,可長痛就是十幾年,乃至佈局全盤崩潰了。

    “以當下朝廷丈量的耕地情況,等新政全面推行後,估計稅糧能達到六千萬石左右。”

    朱高煦與夏原吉討論着,他並沒有像王回一樣覺得朝廷可以徵收到七八千萬石糧食,畢竟南北差異太大,西北之地和渤海部分地區的產糧不過畝產七八鬥,甚至有的地方只有六鬥。

    他們與高產出的江南平均過後,六億多畝耕地產出六千餘萬石便已經很高了。

    “賦稅雖然增加了,但支出也更多了。”

    夏原吉憂心忡忡,他雖然是吏部尚書,但戶部的事情他也兼着,常與郭資共同處理。

    大明現在的情況很危險,一不小心就會經濟崩潰。

    “來三杯酸梅湯。”

    雖然已經是八月,可南京還是有些燥熱,朱高煦要了三份酸梅湯,自己從懷中掏出新錢遞了過去。

    那販賣冰飲的掌櫃瞧見,高興的接過新錢爲他們倒了三杯酸梅湯,並加入了搗碎的冰塊。

    這期間也有旁人來買冰飲,但掌櫃都選擇性的檢查錢幣。

    若是新幣的永樂通寶,他笑了笑後便接過收起來。

    若是其它的通寶,他則是會在手中掂量幾下再收起來。

    這一幕被朱高煦他們三人瞧着,接過酸梅湯消暑後,朱高煦便道:“看樣子新錢還是比較受歡迎的。”

    “確實,朝廷的新錢鑄出後,通常十天半個月就能散出去,不過稅制改革後,收上來的錢倒是有不少假錢。”

    夏原吉說出了一個問題,但朱高煦卻搖頭道:“這也無可奈何,畢竟八千餘萬百姓魚龍混雜,不是每個人都能分辨真錢和假錢的。”

    “朝廷雖然損失了一些利益,但這些年搗毀的鑄錢作坊也不少,市面流通的假錢,大多都是前些年鑄造的。”

    “等消化了這批假錢,即便它們還會出現在市面上,但數量肯定沒辦法和現在相比了。”

    “那得到什麼時候去……”夏原吉搖搖頭,他可是知道鑄幣場情況的。

    由於用料十足,鑄幣場每年如果鑄造五百萬貫,那基本只能從中獲利二十五萬貫。

    如果戶部收上來了太多的假錢,那甚至要倒賠十幾萬乃至幾十萬貫。

    “不用糾結這個問題。”朱高煦安慰起夏原吉,同時笑道:

    “朝廷每年開採那麼多白銀銅錠,你可別告訴我你沒看《經濟》類的那些書籍。”

    “自然是看了的,其中許多觀念新穎,但都有一定道理。”夏原吉連忙解釋,同時也繼續道:

    “按照您所寫的意思,如果人口不斷增長,那只要控制好通貨膨脹的速度,便不存在通貨膨脹這回事情,對嗎?”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回去我再與你說,不然你我恐怕要在這裏聊上一天了。”朱高煦笑着避開了這個問題。

    他並非研究經濟的專業,因此對於大明的經濟問題,他也基本上是摸着石頭過河。

    正因如此,新政推行的速度才會那麼慢,十年過去了都沒有覆蓋大明一半人口。

    之所以那麼慢,就是因爲朱高煦是走一步看一步,沒辦法做到高瞻遠矚的經濟政策。

    大明現在的情況,不怕步子太小慢慢來,就怕步子太大扯到蛋。

    “依你看,大明當下有多少流動的貨幣?”

    朱高煦詢問夏原吉,夏原吉聞言沉吟片刻,而後才開口道:“算上銅錢、白銀和黃金,大概是十三億到二十億貫。”

    “好。”朱高煦頷首道:“按照你的說法,大明每年從海外獲取的金銀銅錠經過鑄幣發放到市場,代表大明每年的貨幣增長不過千分之四左右,偶爾還會跌到千分之三。”

    “這樣的情況下,金屬貨幣超發引起的通貨膨脹在當下基本不可能,唯一有可能遇到的通貨膨脹問題,只有天災而產生的運輸困難,地區物價飛漲。”

    “這個問題,依靠當下的條件是解決不了的,只有等待太學研究的蒸汽機出現,才能慢慢解決這個問題。”

    夏原吉和黃福幾人都是朱高煦提拔起來的中流砥柱,因此太學的許多事情他們也都瞭解一些。

    關於蒸汽機的事情,他們自然清楚,也知道蒸汽機一旦出現,那將給大明帶來什麼變化。

    不過對於蒸汽機到底能不能製作成功,夏原吉等人還是抱着懷疑態度的。

    儘管當下的蒸汽機已經能穩定對礦井抽水,但這和催動承載數千數萬斤的重物來說,實在有些超乎他們的想象了。

    “當下朝廷每年回收的寶鈔數量是多少?”

    朱高煦走到了大樹營鎮的邊緣,而他的前方已經出現了由西廠力士護衛的馬車。

    他一邊走上馬車,一邊詢問夏原吉,夏原吉也交代道:“破損更換的數量在五六十萬貫上下浮動。”

    “按照這樣的情況,鈔價應該每隔十年會回升一些。”

    “不過我不明白,殿下您爲何要回收寶鈔,不如不管它,爲朝廷節省一筆開支。”

    夏原吉這麼說並沒有問題,在他看來無法挽回的事情就沒有必要繼續挽回了,寶鈔便是如此。

    儘管經過朱高煦的提醒,洪武二十七年以後大明便沒有大肆發行過寶鈔,但市面流通的寶鈔數量依舊很多。

    洪武之治的成功,實際上有寶鈔的很大一部分功勞。

    儘管它的作用是收割百姓,但這麼多年過去,百姓早已恢復了過來。

    現在他們只需要慢慢的等待,等着寶鈔報廢,那大明就立馬減少了一個經濟問題。

    不過對此,朱高煦卻在上車後搖頭,對上車的夏原吉和亦失哈說道:

    “朝廷日後很有可能還要走紙幣的道路,如果現在就用寶鈔破壞了朝廷的信譽,那日後想要發行紙幣就困難多了。”

    朱高煦擦不了老朱留下的這個屁股,但起碼他不能像歷史上的朱允炆、朱棣和朱瞻基、朱祁鎮一樣,把這個屁股越做越大。

    “當下先表出態度,然後慢慢等待時間推移,等着寶鈔消失,那才能將影響降低到最低。”

    朱高煦說着他的想法,夏原吉這才明白朱高煦同意用舊寶鈔換新錢的原因。

    大明雖然發行了上億貫的寶鈔,但其中大部分寶鈔都因爲窖藏還埋藏的緣故破損的難以辨認。

    正因如此,戶部每年以舊換新的寶鈔數量才會那麼少。

    在朱高煦看來,老朱發行的那麼多寶鈔,現在還在流通的,估計連一半都沒有了。

    只要他不發寶鈔,那再過二三十年,老朱留下的寶鈔還能有三成就不錯了。

    因此對於寶鈔的問題,他雖然比較上心,但卻很少擔心。

    “新錢的發放,主要還是得靠發給工人和軍人,這才能讓貨幣流通起來。”

    “另外……”

    “走開走開!!”

    朱高煦話還沒說完,便聽到了急促的馬蹄聲和叫嚷百姓離開的聲音。

    他和夏原吉亦失哈愣了下,隨後便好奇朝窗外看去。

    只見外城的官道上,百餘名緹騎分成十幾批,從城外匯合向內城而去,顯然是獲得了什麼消息。

    由於錦衣衛主要作用是監察百官,因此這樣的舉動立馬讓朱高煦眯了眯眼睛。

    “亦失哈,去問問胡綸,看看紀綱玩出什麼新花樣了。”

    “是!”

    亦失哈應下,隨後便派人去西廠衙門詢問胡綸。

    這期間,朱高煦與夏原吉返回了內城,並將他送往了府邸。

    “謝殿下……”

    下車之後,夏原吉站在面積不大的吏部尚書夏府門前朝朱高煦作揖,朱高煦則是看了看他的府邸。

    夏原吉的府邸不算太大,按照當下工部制式的長深三比一來說,大約五丈寬的夏府,內裏應該只有十五丈深,佔地也就一畝餘,的確配不上他戶部尚書的身份。

    “你這府邸太小了,過幾日東宮出錢,幫伱修葺一座更大的。”

    不容反駁,朱高煦留下這句話後便讓人驅車離開,讓夏原吉想阻攔都沒能阻攔成功。

    “這位殿下……”

    夏原吉站在府前苦笑幾聲,隨後搖頭返回了府內。

    在他回府的同時,朱高煦也在車內對亦失哈吩咐道:“從東宮撥一千貫,爲夏原吉修個府邸……”

    說到一半,朱高煦頓了頓:“應該足夠了吧?”

    “夠了,一千貫足夠修一座五畝的府邸了。”亦失哈笑着點頭,朱高煦聞言也露出笑容。

    由於夏原吉的府邸就在皇城邊上,所以沒過多久,朱高煦他們便進入皇城範圍,來到了宮城的東華門。

    在換乘了金輅後,他們便進入了宮城,向着東宮前進。

    抵達春和殿後,朱高煦便見到了侯在春和殿前的胡綸,而胡綸也見到了金輅,連忙上前迎接。

    “臣沐陽伯胡綸,參見殿下!”

    “平身說事吧,你那邊也忙,別耽擱了。”

    朱高煦下車將他扶起,並不準備進殿說事,而是準備說完事各自忙碌去。

    胡綸聞言頷首,隨後才露出笑容道:“蘇鬆二府推行新政時未曾查到有什麼問題,不過那紀綱爲了抓住解縉把柄,祕密帶人查了一番李至剛。”

    “這廝人品極差,紀綱稍微一查,便查出了李至剛早年徇私舞弊,推舉親戚擔任松江府華亭縣胥吏的事情。”

    “抓解縉把柄,他查李至剛幹嘛?”朱高煦沒弄清楚,胡綸便解釋道:

    “那李至剛雖然和解縉不對付,但早年二人確實是好友,他們雙方手中,應該各自握有各自的把柄。”

    “這次紀綱查了李至剛,李至剛便交出瞭解縉的把柄,紀綱也承諾會幫他銷燬這些罪證。”

    “哼!”聽到紀綱幫李至剛銷燬罪證,朱高煦不用多想都知道紀綱肯定收了李至剛好處。

    “把他們的交易查清楚,等日後收拾紀綱時,一併把李至剛給收拾了。”

    “是!”

    見朱高煦這麼說,胡綸連忙應下,同時小心詢問道:“殿下,解縉那邊要不要推波助瀾?”

    “不必。”朱高煦否決,並補充道:“雖然不知道紀綱抓到什麼把柄,但解縉這種人一次性是弄不死的。”

    “讓紀綱先收拾他,他這種桀驁的人被收拾過後也不會安分守己,到時候等我爹不耐煩了,他的死期就到了。”

    話音落下,朱高煦瞥了一眼胡綸:“記住,我們的路還有幾十年,別太早把名聲走壞了。”

    “是!”胡綸心頭一暖,他自從當上西廠都指揮使開始,便時刻關注紀綱和朱棣的關係。

    朱棣把紀綱當棋子這件事情,他早就已經清楚了,甚至早早就猜到了紀綱的下場。

    由於位置相近,許多時候他也會瞎想,擔心自己也會被自家殿下如此處置。

    只是隨着時間推移,他這才發現自家殿下還是那個殿下,只要自己好好做事情,別太出格,自己的前路絕不是紀綱能比的。

    想到這裏,胡綸對着朱高煦漸行漸遠的背影,作揖躬得更深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