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三子欲比高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北城二千字數:6931更新時間:24/06/26 14:16:48
    “嫂嫂與弟妹放心,我稍許會與殿下……”

    “殿下千歲——”

    前寢宮中,當朱高煦走進宮中的時候,剛好看到了坐在一起聊天的郭琰與張氏,還有一個坐在一旁,看模樣才十五六歲的宮裝少女。

    “殿下……”

    見朱高煦突然出現,三人都被嚇了一跳,紛紛起身行禮。

    “嫂嫂與弟妹來了?”

    朱高煦笑着作揖回禮,隨後走上前去入座,並示意道:“我剛纔進來聽說你們有事情與我說,不知是什麼事情?”

    他好奇看向幾人,臉上笑意正濃,畢竟剛從武英殿回來,瞧了老頭的表演,心裏止不住的想笑。

    “是這樣的……”

    郭琰見朱高煦詢問,也帶着張氏和同樣叫朱高煦殿下的少女坐下。

    “嫂嫂說雲南布政使司那邊說錢糧都供給下面了,因此漢王府的修建也怠慢了下來,所以想來與您說說。”

    “您剛纔去了武英殿,因此便錯過了,但現在您回來了,便當着面把這事與您說了。”

    “這件事啊。”朱高煦聽後倒沒有生氣,畢竟現在雲南遷徙了數十萬建文佞臣過去,雲南布政使司拿不出多餘的錢糧也正常。

    何況爲了平定安南,雲南布政使司和雲南都司都開始儲備軍糧,以此防止大軍南征時糧草中斷,所以可以理解。

    “東宮這邊的支出是多少?”

    朱高煦詢問郭琰,郭琰聞言也開誠佈公:“母親給撥了十五萬貫和二十萬石,不過也用不了那麼多。”

    郭琰很瞭解朱高煦,在吉林時他就經常從王府裏調撥錢糧去補貼吉林百姓,而今這句話的意思,大概也是一個路數。

    “這樣吧。”聽到東宮開支每年居然撥給那麼多,朱高煦也爽快道:

    “我從東宮撥五萬貫去雲南布政使司,讓他們加快漢王府的修建,也趁機可以擴大些建造,以免日後子嗣滿堂住起來太小。”

    “這怎麼使得?”張氏被嚇了一跳,連忙起身要行禮,朱高煦卻笑着制止道:

    “我與太子妃在東宮吃食不多,宮人也被調去了內廷,花費不算太高,五萬貫調走也算落到實處了,權當是我給嫂嫂和哥哥成婚時的禮單了。”

    “這……這……”張氏看向了郭琰,郭琰也笑道:“既然殿下開了口,嫂嫂再回絕就不好了。”

    “那我先替我們家那位謝過殿下了。”張氏很清楚朱高熾的存在有多礙眼,儘管朱高熾說朱高煦對他不錯,但張氏始終不太相信,可如今一看她反倒是相信了。

    她看人很準,朱高煦這種人自信大方,很少有人能被他收入眼中。

    就自家那位的性格和實力,朱高煦根本不必擔心太多。

    只要自家那位去了雲南別搞出什麼事情來,那自己一家興許會過得不錯。

    “這是弟妹吧?”

    朱高煦開口的聲音將張氏拉回了現實,她朝朱高煦看去,卻見朱高煦正在與趙王府徐氏交流。

    徐氏不過十六歲,是寧遠伯何福的外甥女,半個月前剛剛完婚。

    不過由於朱棣肯定參加婚禮,加上政務繁忙,朱高煦反倒是沒能去成,但也讓郭琰代他走了一趟,送了價值兩千貫的禮單。

    “回殿下話,湖廣布政司傳來了話,說是趙王府工期提前,大約明年臘月就可以出發就藩,後年四月全面竣工。”

    “剛纔母親來話,說是讓趙王殿下來年九月就藩,趙王殿下聽了之後便來與我說,讓我來宮裏找太子妃,看看能否能讓他多待些時日。”

    趙王妃年紀小,朱高煦倒也沒因爲這件事說他,只是安撫道:“明日你叫老三過來,我親自與他說。”

    “是……”趙王妃聞言只能應下,張氏見狀也知道事情聊的差不多了,因此起身笑着行禮:

    “既然事情已經說完,那我二人便先回府了。”

    “嫂嫂慢走。”朱高煦頷首,郭琰也笑着起身:“我送送嫂嫂與弟妹吧。”

    在郭琰的陪同下,二人很快帶着漢王府和趙王府的婢女離開了東宮的前寢宮。

    朱高煦看了一眼殿內的女官:“讓庖廚弄些吃的來吧,弄一葷一素和三碗米飯就足夠,別弄太多。”

    “奴婢領教……”女官應下,隨後命人前去庖廚令人做飯。

    過了一刻鍾,等郭琰回來的時候,宮女也端着飯菜與她一同走進殿內。

    “殿下在武英殿沒吃飯嗎?”

    郭琰詫異,朱高煦搖頭道:“老頭子不管飯,着急趕我走呢。”

    “何況武英殿的飯我也吃不習慣,不適合我的口味,還得是我們自己的庖廚吃着舒服。”

    朱高煦喜歡辛辣,因此渤海的庖廚是他自己手把手教出來的,畢竟他做飯也有一手,雖然不如專門做飯菜的御廚,但調教兩個人,弄些粗茶淡飯沒問題。

    如眼下,一盤胡椒、茱萸所炒的蒜苗五花肉加上一盤韭菜雞蛋,還有三碗米飯和一杯泡茶就是朱高煦的午飯。

    “殿下有些過於節儉了。”

    郭琰看着朱高煦狼吞虎嚥的吃着,不由笑道:“之前母親來時還說過我,說我不弄多些飯菜給您。”

    “呵呵……你回她,說她兒子不忌口,不貪多。”朱高煦笑着喝了一口泡茶,同時還打趣道:

    “若是讓嶽祖父看到伱我飯菜,興許也會說我苛責你。”

    朱高煦與郭琰的三膳,基本都維持在四菜一湯,別說和勳貴相比,就是一些武官和富戶都比他們吃的好。

    倒也不是作秀,而是他們之前在皇宮和侯府吃慣了山珍海味,食物基本都一個樣,所以吃飯對於他們來說也只是果腹罷了。

    不同的是,郭琰吃不慣胡椒與茱萸,因此夫妻二人雖然在一起吃飯,但往往是各自兩道菜一份湯。

    若是吃不飽,朱高煦會讓人下點面,郭琰則是吃些糕點和甜點。

    饒是如此,他們的日子被徐皇后看到後,即便見過節儉如馬皇後的徐皇后,也不免說他們兩口子日子過的有些差。

    不過人嘛,過得如何自己知道就行。

    “近些日子回家省親了嗎?”

    朱高煦吃完午飯後,這才擦了擦嘴,用泡茶漱口後詢問郭琰。

    “去了,不過嶽祖父現在住校,倒是很少回家。”

    郭琰笑着回答,倒是朱高煦聽後頓了頓:“住校了?”

    “嗯,因爲教材不讓外帶,因此便住校了。”郭琰說着說着,忍不住笑出了聲。

    顯然,郭英是看了朱高煦對國防大學各類陸軍、炮兵、海軍等軍事教材感了興趣。

    其實不僅是他,就連張玉他們這些後進的人都十分感興趣,同時也感到了絕望。

    火繩槍與加農炮的出現,雖然不能推翻傳統作戰方式,但確實增加了許多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知識。

    更別提朱高煦所編撰的教材中,還充斥着大量架空的戰役例子。

    例如明末的鬆錦之戰、滿清入關,以及同時期三十年戰爭之中的白山之戰,西班牙王位戰爭中的布倫海姆會戰等等……

    從明清戰爭到拿破崙戰爭,這些戰役故事都被朱高煦拿來作爲課題,供教習和學生們研究。

    他們可以是鬆錦之戰的明軍,也可以是拿破崙戰爭中的法軍。

    這類課題,得到他們大四才能接觸到,但作爲教習的郭英、張玉、陳亨等人卻能提前接觸,因此便被這些課題中的戰役給弄迷糊了。

    每天教學過後,他們這一堆洪武年間的老臣就湊到一起研究如何破題。

    他們需要在限制的局面下,打出一場場戰事,可以說朱高煦弄出了除圍棋、象棋以外的新一套棋盤策略類遊戲。

    每場戰役都有沙盤可供他們使用,整整三十二個課題,其中囊括三十二場大、中、小戰役。

    在朱高煦規劃的大四期末考覈中,必須通關三場考覈小型戰役才能算是理論畢業。

    理論畢業後,還需要在大五前往軍隊基層實踐。

    相比較老朱的那套單純考覈武藝,朱高煦這套更有效,起碼他能保證大部分武官子弟都能從小旗官開始瞭解軍隊。

    當然,實習的前提是他們能撐到大五……

    “聽叔叔說,這段時間不少學子都平授散階退學了?”

    郭琰看着偷笑的朱高煦好奇詢問,朱高煦聞言也頷首:“差不多快有五千人了吧。”

    現實沒有出乎朱高煦的預料,養尊處優的武官子弟在入學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已經有近五千人主動退學了。

    現如今的學子數量驟降到一萬餘四十二人,並且每天都有十幾個乃至幾十個學子申請退學。

    這還是剛入學兩個月,等到期末考試的時候,朱高煦估計連七千人都不一定有。

    他並不覺得自己殘忍,因爲這羣武官子弟暫停襲職後,朝廷會選擇授予他們武散階。

    大明的武散階也有品級,不過只有正一品到正六品。

    爲了讓武官們怨氣少些,朱高煦也做出了讓步,增設了正七品折衝校尉和從七品協軍校尉的武散階。

    此外,這次授予的武散階是以武官子弟承職的品級來平授,只要承襲的散階還存在,武官的子孫們也能憑此來入學,可以說算是最後的保障。

    在這套體系下,若是家中世襲衛指揮使,那便會平授正三品的昭勇將軍。

    按照洪武年間的百官俸祿規定,正三品昭勇將軍的年俸是四百二十石大米,等同江南二百畝耕地的產出。

    他們的這個散階,將會逐代降低一品,也就是說世襲官職最高的正三品衛指揮使,最多能承襲十代人。

    當然,世襲衛指揮使的官員數量也不過幾百人,且會隨着散階降職而俸祿越來越低。

    只要後世君王不大肆授予世襲武職和散階,那大明的財政就不會有太大負擔。

    畢竟受到洪武、永樂年間餘蔭的武官數量也只有兩萬多人,其中大部分還是世襲百戶官、千戶官。

    別說後世君王,就單說朱高煦一個人,興許就能熬走他們兩三代人。

    對於他的這個政策,有的武官高興,有的則是不舒服。

    高興的武官都清楚自己子孫的本事,對於沒有本事的子孫來說,放棄武職拿一個散階,俸祿依舊拿着,人也能平安不少。

    萬一後代之中有能人,那也能憑藉散階的身份獲取入學資格,重新參軍拿到武職。

    哪怕是最下層的正六品世襲百戶官也能世襲傳承四代人,這時間跨度已然不短。

    如此一來,大量武官也沒了話說。

    若是子孫有本事,那便直接從國防大學畢業,而後承襲武職,若是子孫無能,那也別上戰場禍害人,老老實實拿着散階,領着俸祿度日。

    正因如此,這次的六軍都督府武官承襲改制,倒是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

    當然,之所以沒有引起太大波瀾,原因也在於這次的改制有人支持。

    “若是這五千學子不襲職,那應該就會有大小五百多實權的武職空出來了吧?”

    郭琰驚歎着,同時又道:“怪不得這些日子許多燕府武官的夫人都想辦法來東宮,我原先以爲她們是與我聊家常,現在看來她們是家中夫君派來探消息的。”

    郭琰說罷,小心看了一眼朱高煦:“這消息,要說出去嗎?”

    “說吧,反正朝廷需要武官,燕府的武官大多都是青壯,與其把兵馬交給那些不知兵的武官子弟,不如把兵馬交給他們,起碼他們還能帶兵打仗。”

    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他對武官承襲改制的原因就是想讓大量沒有兵權的燕府、渤海武官上位。

    老朱想對淮西老兄弟好的想法朱高煦能理解,但衛所武官由武轉文的現象太嚴重了,武官世襲的制度已經開始影響大明的軍備了。

    歷史上,同樣的問題,朱棣也有一份責任。

    朱元璋和朱棣兩人冊封的世襲武官太多,導致接下來大明能打的將領越來越少,王驥這類文官開始冒頭,反倒是五軍都督府這邊只剩下永樂老將的張輔、陳懋、蔣貴、朱勇開始充門面。

    正統年間能打的也就是這四人,外加石亨、石彪、孫鏜、毛忠、楊洪、方瑛等將領。

    乍一看還挺多,但張輔等人老邁,青壯派只有石亨、石彪、方瑛、郭登四人。

    就這還是正統年間張太后帶着朱祁鎮組織三次北伐、四平麓川鍛鍊出的青壯派將領。

    等石亨、石彪被殺,能撐場子的只剩下方瑛了,結果方瑛還因爲常年在西南鎮壓土司,彈壓三宣六慰而在同年病卒了。

    到了最後,剩下一個撐場子的只剩郭登,結果還被朱祁鎮發配甘肅。

    要不是老臣孫鏜堅挺,一直活到了八十歲,撐到了成化七年,加上土木堡之變後踊躍出劉玉、朱永、趙輔這三人,估計朱見深想要收拾爛攤子都沒人用。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會抓住這個時機,着手把武官承襲職位的制度給改變。

    現在看來進度不錯,接下來只要等五六年看看效果就行了。

    朱高煦如此想着,卻聽見殿外傳來腳步聲。

    不多時,亦失哈出現在了前寢宮之中。

    “殿下,鬱尚書在春和殿求見,下面有動靜了!”

    亦失哈語氣帶着幾分激動,朱高煦聞言也放下茶杯,對郭琰吩咐一句:“你先休息吧,我去忙忙再回來。”

    “您放心處理政務去吧。”郭琰眼睛笑彎如月牙般,朱高煦見狀也輕笑迴應,而後與亦失哈走出了前寢宮。

    在前往春和殿的路上,亦失哈也與朱高煦說起了所謂的動靜。

    “鬱尚書來了,近日不少官員去尋鬱尚書,詢問官營西洋貿易區的事情,鬱尚書心裏沒有底氣,因此來了春和殿求見殿下。”

    “這消息應該還沒徹底傳開,不過能有這樣的動靜,說明他們已經按耐不住了。”

    亦失哈說着,朱高煦也頷首認可,主僕二人一前一後快走進入了春和殿,也見到了坐着等候的鬱新。

    “殿下千歲……”

    鬱新還準備五拜三叩,朱高煦卻扶住他:“鬱尚書,我與你說了許多遍了,你來我這裏儘管坐着休息,任何繁文縟節都不用在意。”

    朱高煦對鬱新、黃福、夏原吉幾人可寶貝的緊,有他們三個人撐着場面,戶部和吏部、工部就不會有大問題,一些小問題他們也能幫自己解決。

    鄭和下東洋的事情之所以能如此順利,少不了他們三人在下面打點。

    “臣惶恐……”

    鬱新臉上露出笑容,可還是堅持作揖。

    好在他作揖結束後便直起了身子,朱高煦見狀也坐在了一旁的椅子上,示意鬱新與自己並排坐下早些說事。

    但即便如此,鬱新還是保持站立,與朱高煦說起了下面的事情。

    “這兩日江東、浙江等地官員先後書信與我,在京的不少戶部官員也來試探口風,看樣子殿下所做的民營西洋貿易區確實給沿海的商幫看到了一絲希望,不然他們不會這麼着急行動。”

    “確實。”朱高煦頷首,他算了算時間,從胡綸派人散播消息到現在也不過五十天,但消息卻已經傳遍了江東、浙江等地,並且這些地方的商幫與官員也迅速做出了反應。

    在這麼短的時間裏能如此迅速做出反應,這證明沿海的部分商幫還是不願意和朝廷鬧得不可開交的。

    既然有人有意和朝廷合作,那朱高煦分化沿海商幫和廟堂官員的目標也就達到了。

    “殿下,臣翻閱了古籍,其中天竺與南洋所產出的商品都以香料爲主,若是朝廷經營南洋,海商經營小西洋,那在保障官營貿易的時候,民營的香料貿易就很難得到保障。”

    鬱新的一席話道出了大明爲什麼在鄭和下西洋後沒有繼續探索海洋的動力。

    歐洲人之所以有動力對海洋進行探索,爲的就是黃金白銀,以及大明的商品,還有東方的香料。

    爲此,他們陰差陽錯找到了美洲,又在找到美洲的同時發現了黃金白銀,並探索出了前往印度的航道。

    可問題在於,他們想要的這些東西,大明在本國周邊都能找到。

    別說官營貿易,就連走私商人都能獲得這些東西。

    對於走私商人來說,想要金銀可以去日本,想要香料可以去南洋。

    在家門口駕着漁船都能把生意做了,誰還往遠處跑。

    鄭和下西洋已經把該發現的都發現了,之所以沒有前往歐洲完全是因爲沒有動力,畢竟歐洲與大明的貿易完全可以通過奧斯曼進行,而且歐洲沒有大明需要的必需品商品,自然缺乏動力。

    正如眼下的朱高煦,他壓根沒想過對印度、中亞、歐洲的國家動手,因爲他眼前的南洋和日本,以及陸地上的麓川、安南、漠東就足夠他忙活了。

    同樣,因爲小西洋貿易區有許多商品和南洋衝突,因此官營和民營也會成爲香料市場的競爭對手,民間沿海商幫擔心的就是這點,所以他們才會去詢問鬱新,鬱新才會去翻閱古籍,對朱高煦說出這個問題。

    只是這個問題對於朱高煦來說不是問題,因爲他想要沿海商幫前往小西洋做生意,並不是爲了單純的做生意。

    他想把小西洋沿海地區,打造成爲一個大號的晚明版南洋。

    “若是小西洋的一些地方發現了礦山,朝廷又出售這些圖紙給他們,代價是收取五稅一的礦稅,你以爲如何?”

    朱高煦緩緩開口,這讓鬱新那擔憂的心變得更爲焦急了。

    “殿下您的意思是說,小西洋有金銀銅礦,且數量不少?”

    鬱新開口詢問,朱高煦也頷首道:

    “銀礦不好找,但金礦確實很好找,而且當地人力充沛。”

    朱高煦沒有明說崑崙洲,因爲他只要敢說出崑崙洲,那見過武英殿和春和殿這兩幅《天下四夷賓服總圖》的許多官員就會把消息告知沿海商幫。

    儘管朱高煦不認爲他們可以憑藉大致方向找到金礦,但防備些總歸是好的。

    同樣,擁有豐富金礦、銅礦的南洲(澳洲)他也沒有點出來,畢竟相比遙遠的崑崙洲,南洲更容易被大明日後的大明佔據。

    “如果是這樣,那加上香料市場的部分讓利,興許他們會支持朝廷,但怎麼讓他們相信這件事?”

    鬱新開口提出疑問,朱高煦聽後卻並不擔心:“金礦的事情,等日後鄭和下西洋會慢慢公佈。”

    “眼下朝廷要做的,是草擬一份《小西洋貿易文冊》,將各類商品給出價格,讓一些沒有去過小西洋的海商們知道,他們如果加入朝廷經營的民營貿易,能從小西洋貿易中賺取多少利潤。”

    “這件事情便交給鬱尚書了,必須保證他們有賺頭,並且朝廷也不會虧本。”

    朱高煦直視鬱新,鬱新也明白了朱高煦的想法,說白了就是利用這份《小西洋貿易文冊》來拉攏那些從未在小西洋貿易而搖擺的人。

    說到底,現在朝廷就是在爭取原本龐大的沿海走私商幫,吸引他們從走私變爲合法合規的民營商幫。

    只要將沿海商幫分化的足夠徹底,到時候就可以拉攏大規模的民營商幫去打擊走私商幫。

    官營壟斷想要打贏走私是很困難的,但如果拉上大量民營商幫去打擊走私,那就會變得簡單許多。

    只是具體怎麼拉攏才能夠讓他們日後不與走私商幫狼狽爲奸,這是鬱新目前還沒想通的地方。

    不過他相信既然自家殿下敢開口,那一定是有了充足的準備。

    “臣領教令……”

    鬱新作揖回禮,隨後緩緩退出了武英殿。

    瞧着他離去,朱高煦也收回了目光,將目光投向了亦失哈。

    “明日老三應該會來春和殿,他若不來你就帶人去請他來。”

    朱高煦說着說着,目光中透露出幾分嘲弄:“近來他讓人不太省心,我這個當哥哥的得好好教教他才行……”

    “是”見朱高煦那麼說,亦失哈心裏不免爲明日的朱高燧哀悼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