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王上加白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北城二千字數:6573更新時間:24/06/26 14:16:48
    “京城,俺回來了!”

    五月初一,江東門外。

    當朱棣心中吶喊時,江東門外左右站滿了官員,足有兩三千人之多。

    他們都是奉命前來迎接朱棣的,不過他們也樂於迎接朱棣。

    就這大半個月的情況看來,朱高煦是肯定不會繼承皇位了,那朱棣當皇帝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趁着這個機會,他們得好好表現才行。

    想到這裏,羣臣跪地,五拜三叩:“新君萬歲、萬歲、萬萬歲……”

    “你們這是幹什麼?”朱棣很享受,可臉上還是裝作無辜。

    “俺起兵靖難,是不得已以兵救禍,誓除奸以安宗社,爲周公之勳。”

    “誰曾想俺那侄兒爲奸臣所蔽,居然不明白俺的心意,反而自絕於天。”

    “今天下沒了皇帝,理當選擇有才德的人來做新君,俺只知道帶兵打仗,哪有這份福德呢?”

    “此事作罷,切勿再提了。”

    說罷,朱棣抖動馬繮,帶着丘福、房寬、王義、張輔等人穿戴甲冑進入了江東門。

    羣臣聞言,心裏都知道朱棣要玩三辭三讓那一手,因此紛紛起身。

    他們乘騎騾子、驢、駑馬等牲畜跟隨朱棣繞了內城一圈,從西邊的江東門繞行到了東邊的紫金山。

    在山下,數千渤海軍已經接管此地,朱高煦則是換上了一身素色圓領袍坐在黃帳之下。

    待他瞧見朱棣到來,便起身上去作揖相迎:“小子見過父親……”

    “老二啊!”

    看着朱高煦走出黃帳,朱棣那忐忑的心終於放下,連忙翻身下馬,雙手扶住了朱高煦的雙臂。

    感受朱高煦那壯實的手臂,朱棣咽了咽口水,他還真不知道朱高煦如果不給自己讓位,自己應該怎麼做才能打贏他。

    “走,先去給你爺爺上香。”

    朱棣示意諸將不要跟上,隨後便穿戴甲冑與朱高煦乘坐步輿上了紫金山。

    父子二人一路無言,直到登上明樓,二人才下了步輿,然後一前一後走進了明樓之中。

    瞧着那高懸的畫像,朱棣咽了咽口水。

    “爹,俺來看您了……”

    此刻的朱棣,舉止間有些小心翼翼,彷彿朱元璋會從畫上蹦出來一樣。

    倒是朱高煦根本不擔心這些,大步上前點了六根香,遞給了朱棣三根後,示意他帶頭磕頭。

    瞧着朱高煦的目光,朱棣握着香,雙手合十作揖,隨後才道:

    “爹,允炆……”

    “爺爺,大兄不是我爹逼死的,是他自己想不開下去陪您的。”

    朱棣話還沒說完,朱高煦就率先打斷了他,說出了自己的話。

    朱棣一聽感覺不是很對勁,自己京城都還沒到,朱允炆人就死了,怎麼看都和自己沒關係,那幹嘛要和自己扯上關係?

    “老二,俺當時可還沒來呢?”朱棣小心翼翼開口。

    “在我心裏,您早來了。”朱高煦端着臉,讓朱棣心中無語。

    只是一想到朱高煦那結實的腱子肉,加上這明樓沒有旁人,朱棣還是吃下了這個虧。

    他回頭看向了朱元璋的畫像,長舒一口氣:“呼……”

    “想當初俺怕你爺爺怕的要死,現在看到他畫像,雖說知道他走了,但心裏還是怕。”

    “伱幫爹拿下了京城,爹沒白疼你。”

    “嗯。”朱高煦應了一聲,卻又道:“大兄走之前還唸叨您呢。”

    “嗯?”聽到朱高煦說朱允炆死之前唸叨自己,朱棣疑惑回頭。

    逼死朱允炆的不是老二嗎?怎麼怪到俺頭上了?

    朱棣算是理清了,合着朱高煦就是不想背鍋,拉着自己南下背鍋來着。

    “老二,你有點不尊重俺了。”

    他想要擺出父親的架子,可朱高煦不吃這一套:“那小子這就向天下人說明,然後登基即位。”

    “……”朱棣沒話說了,即位和背鍋肯定綁在一起的,如果朱棣即位,那天下百姓也會覺得是他指示朱高煦進攻京城,逼死了朱允炆,朱高煦是執行者,自己才是發號施令的。

    “你還年輕,俺當幾年再給你做。”朱棣一如既往的畫餅,可朱高煦卻直言不諱:“那是幾年?”

    “額……”朱棣被朱高煦擠兌的話都說不出,只能迴避這個問題,咳嗽道:“俺知道你有話想對俺說,俺也有話想對你說,所以俺們父子就在這裏把話聊開了,反正沒外人。”

    “好。”朱高煦倒是沒再擠兌朱棣了,而是直接從懷裏拿出一本文冊。

    “這是我草擬的功臣名冊,您過目看看吧。”

    “功臣名冊?”朱棣搶過翻閱起來。

    在這名冊中,記載了七個國公、二十個侯爵、三十個伯爵。

    其中公爵分別寫着張玉、楊展、孟章、王義、朱能、陳亨、丘福七個人名,至於侯爵與伯爵則是燕府與渤海各執一半。

    瞧着這份名冊,朱棣詫異看向朱高煦,他沒想到朱高煦居然還願意給出一半的名額。

    “你想要什麼?”

    他放下名冊詢問朱高煦,朱高煦只是看着他:“我要太子位,兵權和戶部、吏部、工部。”

    “你都要走了?那俺呢?”朱棣瞪大眼睛,可朱高煦卻道:“您是皇帝,我的不就是您的?”

    “……”朱棣沉默了,他可以交出兵權給朱高煦,但他得確定一件事。

    “太子位可以給你,可你大哥怎麼辦?”

    “爺爺給他冊封的是燕世子,自然讓他做燕王,皇帝位與他何干?”朱高煦端着臉開口,似乎再說這不是他這麼想的,而是老朱這麼想的。

    “他做燕王……”朱棣深吸一口氣,倒是沒想到朱高煦還會這麼詭辯。

    不過朱高煦也倒是沒有說錯,做燕王總比做李建成要好。

    “你大哥那邊,我得寫信問問他。”朱棣不敢讓朱高熾南下,朱高煦看穿了卻沒有揭穿,只是繼續說道:

    “稍許,羣臣應該還會再請您做皇帝,您要是再想推辭也行,不過別推辭太多次就行。”

    “天下百廢待興,許多事情需要儘快解決。”

    “您早點登基,這天下的大統也才能早點安定。”

    “登基……”聽到這個詞,朱棣就止不住的高興,不過他還是有些忐忑。

    他一屁股坐在蒲團上,雙腿盤着,佝僂着背看向朱高煦:“這治理天下,俺雖然也幫大兄治理過一段時間,可終究有些淺薄。”

    “你最討你爺爺歡心,你說這天下得如何治理?”

    背靠朱元璋的畫像,朱棣感覺自己說話都多了幾分底氣。

    “能如何治理?對內輕薄徭役,重新攤派各省賦稅,同時開發遼東、渤海爲日後征討漠東,進而威懾漠北做準備。”

    朱高煦簡單概括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朱棣聽後不斷頷首,他也覺得這麼做很好,不過他還是開口道:

    “俺南下時聽說你給天下陣亡的將士發了高出八成的撫卹,並且定爲常制?”

    “是小子做的,小子覺得將士保家衛國,若是撫卹都摳摳搜搜,那如何提高兵卒待遇?”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回答,他並不擔心武人亂國,因爲他只提升基層兵卒的待遇,可不準備提升武官待遇。

    “這些都做的不錯。”朱棣肯定了他的做法,同時又道:

    “這京城終歸是江南,離北邊太遠。”

    “當年你爺爺就想要遷都,只是俺大兄薨逝突然,這才耽擱下來。”

    “如今問題留到了你我父子手上,你覺得遷都何處比較好?”

    “自然是北平,理當改北平爲順天,改北平三司爲北直隸。”

    “至於應天也該保留,不過應天作爲南京,只能控制應天府,而原本的直隸更名爲南直隸,南直隸所有州府都不歸屬南京管轄,而是歸北平管轄。”

    定都北京是一定要做的,這是朱高煦一開始就認爲的事實。

    中國自古軍事壓力都在北方而不是南方,因此歷朝歷代都會將大量資源投入北方邊境的軍事鬥爭,明朝也不例外。

    朱元璋時期,憑藉個人的威望權勢和手腕,可以控制功臣勇將駐戍北方邊境,並分封諸子守邊節制各地軍事力量。

    但是北方邊境距離南京太遠,天高皇帝遠,邊臣邊將很容易獨立控制莫大的軍事資源,形成尾大不掉的軍事集團,國都的帝王也容易對手握重兵的邊將形成猜忌。

    相對與北方邊境的軍隊,國都南京的軍隊長期享受在和平的環境,隨着國初的一代將領和老兵謝幕,新一代未經歷真正戰陣的士兵和將領必然會變得軟弱不堪。

    相比較,北方邊境軍隊爲了求生存,長期面對遊牧的軍事壓力,軍隊的作戰能力並不會衰減,將領們有充分的機會在實戰中鍛鍊。

    因此,立國時間越長,邊境的軍隊戰鬥力會越來越強於國都,定都南京時間越長,國家就會越不安定,北方邊鎮的功臣宿將就越容易脫離中央控制成爲獨立王國一,最終兵亂再起。

    想要附和控制北方,並且還能聯通海洋,那便只剩下北平這一座城池。

    元代修建的運河完全可以聯通渤海,不管是走海運運送物資給北平,還是走內陸運河,可以說都十分方便,唯一的問題就是定都北平過後,北平激增的在京人口會擠佔北方軍事體系的漕糧。

    “定都北京?”朱棣眼前一亮,而朱高煦也繼續說道:

    “定都北京有好處,也有壞處,但總體來說是好處大過壞處。”

    “有什麼壞處?”朱棣下意識詢問,朱高煦也將自己的擔憂說出來:

    “定都北京,自然會帶去大量人口。”

    “這些人口會發展北直隸,可也會給北直隸帶來負擔。”

    “江南每年給北方運送四百萬石漕糧,這些漕糧基本都供給了北平、大寧、遼東。”

    “如果北京人口劇增而糧食增加不了太多,那北京就得靠江南吃飯。”

    “所以,想要定都北京,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開發東北的耕地。”

    “東北在金宋時期都是糧倉,如今我在渤海開墾數年,也能做到自給自足,甚至能盈出部分運輸遼東。”

    “若是能恢復到金宋時期的情況,可以將渤海糧食運往北平,那北平的糧食問題就能解決許多。”

    朱高煦說完自己的看法,朱棣也恍然大悟:“這就是你將青、登、萊三府近百萬百姓遷徙遼東的原因?”

    “沒錯!”朱高煦頷首:“遼東如今改設三司,又有渤海做前衝,完全可以大力發展民生和經濟。”

    “遼東的情況,如果安定下來,且朝廷願意投入,那完全可以在十年之內將耕地翻十倍。”

    遼東的情況朱高煦瞭解,只要捨得下本錢,讓遷移過去的人口都能吃飽穿暖,配給足夠的牲畜,那他們每年都能開墾二百萬畝,十年開墾出兩千萬畝並不困難。

    即便產量只有七八鬥實糧,屆時也能在養活自己的同時,向北平輸送百萬石糧秣。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大明得承受得住每年數百萬石的投入。

    “你這所需的太大了。”朱棣舉棋不定,可朱高煦卻開口道:

    “遼東情況,只有在春夏秋三季移民,才能修建起城池屋舍。”

    “所以在小子看來,此次百萬百姓遷移,起碼要一年時間。”

    “運河的水次倉,小子已經讓崔均他們將半數八百萬石運往糧食,中途可能有所損耗,但應該能運抵七百五十萬石。”

    “遼東那邊,今年百萬遼民已經開荒十餘萬畝,等到入冬前,起碼能讓遼東耕地突破三百五十萬畝。”

    “屆時,每年能滿足二百萬石的支出,加上這次運往的糧食,大概能撐到後年開春前。”

    “等到了後年,山東百萬移民都進入遼東安家後,當地的耕地應該會達到六百萬畝,能滿足四百萬石左右支出,朝廷只需要每年填補六百萬石,並且會逐年下降。”

    “這個過程,大概持續五六年,然後遼東就能自給自足,再往後就能給大軍往漠東兀良哈城輸送糧食開墾荒田,或者輸送給京城。”

    種地種出經驗後,朱高煦自然清楚多大投入能做多大事情。

    給遼東每年投入六百萬石,十年後兩千萬畝是最基本。

    他這副信誓旦旦的模樣,讓朱棣有些吃不準。

    不過不等他反應過來,朱高煦就開口說道:“我讓孟章寫了一本《佞臣冊》,在京搜捕了官員二千九百六十四人,京外正在搜捕三千四百二十七人。”

    “這羣人之中的罪首如何處置,便看父親你了。”

    “不過,其餘人要盡數株連,並將他們發往雲南。”

    朱高煦淡然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株連人數讓朱棣都心裏一緊:“六千多人株連起來,恐怕不下十萬人吧?”

    “大約二十萬人。”朱高煦迴應,並開口說道:“他們這羣人若是流配雲南,必然可以推進在雲南的漢化,讓當地少民在數十年後成爲漢人。”

    朱高煦要株連的人可太多了,這二十萬人如果投入到雲南,加上沐春、何福的繼續深耕,許多土司治下少民將會在改土歸流後被徹底漢化。

    當然,即便加上這二十萬人,雲南漢人數量也不過六十萬,想要同化雲南及三宣六慰數百萬少民是很困難的事情。

    不過無所謂,日後還會有貪官,而他們的下場都將是西南地區。

    爲漢人漢化當地,就是他們做出最大的貢獻。

    “你比你爺爺要狠多了……”

    朱棣神情複雜的看着朱高煦,沒曾想朱高煦在對待政敵上如此嚴苛。

    倒是這樣的舉動也讓朱棣愈發確定,不能讓朱高熾和朱高煦成爲政敵。

    想到朱高熾,朱棣也想到了北京的事情,因此詢問道:“北平若是成了北直隸,那你大哥的燕王怎麼封?”

    面對問題,朱高煦稍加思考便開口道:“遷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得十幾年乃至二十幾年之功。”

    “父親可以暫時設北平爲行在,令大哥暫時看守行在,修建宮城。”

    “等宮城修建的差不多,父親可以擇一處地方供大哥就藩。”

    朱高煦沒有逼朱棣,但他知道朱棣的心思。

    朱棣想要拆分沐家在雲南的影響力,因此先後派岷王和漢王就藩雲南,結果前者水平不行,後者一直不去,最後改封內地。

    如今沒了自己,朱棣估計只有封朱高熾去雲南,以此平衡沐家在雲南勢力了。

    想到這裏,朱高煦也緩緩起身:“治國還有許多事情,但我相信父親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

    “日後父親爲君父,我爲東宮,天下營造、財貨、兵馬、官員選調皆由我負責,絕不會讓父親在正事上缺少銀錢。”

    “不過在此之前,小子還得和父親要一個人。”

    “誰?”朱棣也跟着起身,那平日裏偉岸的身高在朱高煦面前有些‘矮小’。

    “馬和。”朱高煦笑了笑,可朱棣聞言卻笑道:“他被我改名了,現在叫鄭和。”

    “不過你既然要他,那給你便是。”

    朱棣抓了抓大鬍子,然後和朱高煦胯步走出了明樓,向着山下走去。

    不多時,父子二人下了山,當即便看到數千官員,不過其中大部分都只是從九品。

    朱棣詫異怎麼突然來了那麼多官員,卻發現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是剛剛抵達這裏,額頭還是汗珠。

    “這些人裏,有三千人是亦失哈從北邊帶來的。”

    朱高煦站在身後爲朱棣解釋,他從要對江南大規模清洗開始,就讓亦失哈將北邊官員帶往南邊,讓渤海成丁之人南下接手遼東、大寧、山東的開荒均田事宜。

    因此,在朱棣抵達的後腳,亦失哈就帶着遼東的三千官員抵達京城。

    “有他們在,父親起碼三年不用擔心錢糧之事了。”

    朱高煦話中頗有深意,朱棣卻只是頷首:“這些事情你既然討了去,那就不用和俺說了。”

    “俺再推脫幾番,過幾日繼了大位,便封你做太子。”

    他給出了承諾,隨後與朱高煦走下了四方城。

    眼見正主出現,守在紫金山下的百官們立馬跪倒一片,山呼萬歲。

    其中,禮部尚書李至剛走上前來作揖:

    “天生聖人,以爲社稷生民,今天下者,太祖之天下,生民者,太祖之生民,天下豈可一日無君?生民豈可一日無主?況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殿下爲太祖嫡嗣,德冠羣倫,功施社稷,宜居天位,使太祖萬世之鴻業,永有所託,天下之生民,永有所賴,不宜固讓,以孤天人之心。”

    “俺剛到京城,聞皇侄自焚,心甚難受,此事再議。”朱棣在此回絕了羣臣的勸進,同時開口道:

    “即日起,建文舊制一律恢復洪武舊制,此外輟朝三日,爲皇帝哀……”

    “俺那侄兒的喪葬,便交給有司置辦,不得苛刻。”

    羣臣聞言,紛紛作揖回禮:“殿下仁心……”

    朱棣倒也沒回答,只是回頭與朱高煦說道:“我住雞鳴寺,你住何處?”

    “小子住大教場,方便處理政務。”朱高煦迴應,朱棣也點頭道:

    “天下無主,高皇帝在時常誇讚你,今日你暫理朝政也是應該。”

    朱棣這話是在爲朱高煦站隊,燕府諸將見到這一幕也十分高興,紛紛附和。

    待表態結束,朱棣這才開口道:“把黃子澄、齊泰、暴昭、方孝孺等罪臣帶來!”

    “是!”丘福等人聞言作揖,朱高煦也眼神示意了孟章。

    孟章見狀,便主動走到了燕府諸將的面前,與丘福、陳武等人交談幾句後,幾人帶着百來名燕府騎兵往內城趕去。

    由於朱高煦的包圍成功,這羣建文舊臣沒一個逃脫,其中自盡的足有七十六人,像齊泰、黃子澄這樣兵敗被俘的有一百四十七人,剩餘的便是像暴昭、方孝孺這樣在家裏蹲着,然後被渤海軍抓走的典型,足有四百多人。

    不多時,這四個人便披頭散髮的被抓到了紫金山下,並被兵卒架在了朱棣面前。

    齊泰仰着下巴,黃子澄、暴昭也是如此,唯方孝孺沉默不語,也不高傲也不作他言。

    “這就是你們害俺家人的目的嗎?”

    朱棣質問四人,並數落了幾條罪狀。

    黃子澄聞言,直接開口:“要殺便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你再怎麼說也無法洗清你逆賊的事實!”

    “呵呵!”朱棣嗤笑,目光冰冷道:“若非你等離間俺家人,陛下何故會自焚?”

    “拉下去,車裂!”

    他一句話落下,四人便被兵卒架到了不遠處,羣臣紛紛躲避,讓出了一塊空地。

    黃子澄、齊泰與暴昭聞言紛紛對朱棣破口大罵,方孝孺垂頭喪氣,但緊接着也跟着罵了起來。

    “不孝子朱棣!你對得起太祖高皇帝在天之靈嗎?!”

    “太祖高皇帝,您看看這不孝兒孫!”

    “動手!”朱高煦懶得聽這幾個人繼續犬吠,直接催促孟章動手。

    孟章聞言,立馬命人派出馬匹,將繩子拴在馬鞍上,以五馬分屍一人將繩子套在了這四人身上。

    伴隨着馬鞭的抽打聲響起,那原本還充滿憤怒的謾罵聲開始出現驚恐,變得急促。

    漸漸地,變成了慘叫……

    《明太宗實錄》:五月己丑,上入京,執奸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暴昭等至闕下,上數其罪,鹹伏辜,遂戮於市。

    (本章完)